考古學者通過對紅山文化人塑像進行研究和對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居民人骨進行鑒定,認為生活在距今6700年至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先民為蒙古人種。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於今內蒙古、遼寧、河北地區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延續了1700年。目前已發現上千處紅山文化遺址,發現超過30件紅山文化人塑像。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索秀芬說,牛河梁遺址女神廟出土頭部泥塑像等多個紅山文化人塑像都具有共同面部特征,即方圓形扁臉、額部平緩、眉弓不顯、眼窩淺、鼻梁低平而短、顴骨突起、唇薄而長,整個面部較平,起伏不大,具有蒙古人種面部特征。
著名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居民顱骨的體質特征為較高的顱形、狹額、寬闊扁平的額面部等,屬於亞洲蒙古人種。其在顱面形態上與現代亞洲蒙古人種北亞類型最為相似,其次為東亞類型。
從人塑像和墓葬中陪葬品出土位置看,紅山文化先民頭發挽成發髻,女性頭部有頭箍飾和飾帶等,男性頭戴冠。耳垂下戴耳飾,玉玦飾在耳上,玉珠穿繩墜於耳下。脖頸部飾項飾,手腕上套有玉鐲,腰部有帶狀皮索束腰裝飾,足下穿半高腰、平底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