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的創作、生產、展演、傳播、鑒賞、消費各個環節裡,傳播階段是受市場因素和科技因素影響最直接、最深入、最廣泛的領域。10月21日,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和人民網以“聚焦全媒體時代的文藝傳播”為主題,邀請多位業界、學界的專家共同探討在全媒體時代,文藝傳播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和分析存在的問題,並就當下熱點與網友進行了交流。
網友“邊走邊悟”:全民寫作時代,一些膚淺、低俗甚至是充滿色情暴力的作品在網上傳播。怎麼看待目前部分文藝作品低俗化的現狀,如何創作出好思想、好內容、接地氣的作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黨委書記、研究員黨聖元:當前的文藝作品和文藝傳播中出現了低俗化的傾向,根源在於消費主義思潮和極端娛樂化的傾向。
歷史地看,大眾文化消費主義觀念的興起,是西方消費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伴生的現象。客觀上講,生活日漸富裕,傳媒日益發達,使越來越多的精神文化產品,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讓大眾所享用。在某種角度上看,這確實是文化精神享受越來越民主化、越來越普及化的一種重要的標志。但是,過度的商業化運作,過度的媚俗甚至低俗,就出現了問題,這值得高度重視。
在這方面,理論認識上也存在許多誤區,即把文藝的大眾化、民主化、通俗化、多樣化,直接和通俗化畫等號,這實際上就暗含著一種模糊的假設,即大眾的文藝趣味和文化需求,始終是低級的,乃至庸俗的。通俗文藝確實是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的大眾的一種需求,但在這種通俗的過程中間,不斷地發展和提升自己的文藝欣賞水平,也同樣是大眾一種真實的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
網友“健康錦囊”:電影《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票房超2億元,出自這部電影的歌曲《小蘋果》被廣泛傳播。作家韓寒首部電影《后會無期》斬獲近7億票房,電影開拍第一天起就制造各類話題。新媒體與影視劇作品宣傳已密不可分,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及發展趨勢?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博導周星:《老男孩》從最初的微電影狀態到獲取了新媒體時代受眾的歡心,是一部典型的產自於網絡、借助於網絡傳播、投合了網絡受眾心理的作品,所以絕對不能忽略這個現象,但也存在在網絡傳播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其文化含量的問題。
說到網絡,韓寒作為網絡達人,他的網絡知名度、粉絲知名度有助於他創作的電影的傳播,這也再次証明我們這個時代無論怎麼樣,對於全媒體、新媒體、移動媒體的重視度,是個剛性的東西。
從內容角度來說,當然裡面有相當多的問題。但是為什麼有些有問題的片子還得到了大眾的肯定,得分比較高,而文化人又對它有些批評?在這三者當中,我們看出了一個問題,即在這個多元文化中票房不是絕對的。我們應該有更好的引導機制,對在受眾中有影響力的出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內容的表達提出更高的要求。無論什麼原因,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的抹殺,同時也不能一味地捧紅,在這個過渡時期,既要重視網絡,又要分析網絡、引導網絡文化。
網友“彩虹堂堂”:當前電視選秀節目層出不窮,比如歌手選秀、相親節目,甚至一些飲食節目也採用真人秀的形式,有些節目甚至靠爆料參與者的隱私來博人眼球,但這些節目卻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怎麼看待當前的真人秀節目?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郎勁鬆:這個問題也是很多電視人非常糾結、也很汗顏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真人秀節目是中國電視娛樂節目進入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代的一個代表,成為目前電視娛樂節目當中非常主流、非常重要的一個類型。不僅中國,國外近些年來,真人秀節目也是層出不窮。中國雖然起步很晚,但是已經快速地和國外一流的真人秀節目比較和接軌了,這就源於我們大量購買人家的模式。大家知道真人秀節目實際上是真實性與戲劇性相結合的一種手段。
當然我們也看到,由於現在電視競爭非常激烈,很多電視人比較急功近利,追求一個快速的吸引眼球的轟動效應。有人說,《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是中國真人秀節目的1.0時代,還是圍繞親情、友情、感情的小清新。但2.0時代完全進入到急速前進的時代,呈現出極限挑戰PK競技這樣一個特點。而這兩個時代都不是我們自己的時代,都是我們模仿克隆別人的時代。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進行著本土化操作,即集成創新。個人覺得,3.0時代才應該是我們原創的時代,是中國模式能夠崛起和走出去的時代,並且帶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溫度和價值。
(文字整理 娜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