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個好的藝術展,不僅要把作品陳列出來,還要能夠實現與藝術家的對話。在中國,它可能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讓藝術成為城市現代化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公共藝術融入城市,融入生活,使公共藝術不再被排斥在城市整體設計之外,不僅僅作為城市的點綴和裝飾。
以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為例,藝術家通過個性的雕塑語言,對城市及與城市相關的話題,進行了詮釋和演繹。公共藝術在城市的空間裡,要體現的是一種文化關系,也就是能在人群間促成交流,建立藝術作品與社區、環境、自然的關系。看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這幾年的主題——2010年是“城市幻想”,2012年是“城市之光”,2014年是“城市家園”,這些主題都貫穿著對“人與城市”“夢想與創造”等議題的思考。
讓公共藝術融入城市,還需要關注區域文化特征。其中,建立與地方藝術的聯系尤為重要。2012年,首屆新疆當代藝術雙年展開展時,不僅邀請了蔡國強、徐冰等藝術家,還邀請了許多新疆本地的藝術家參展。新疆不僅在我國西部起到文化帶頭作用,還對我國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新疆雙年展必然要確立自身文化定位,強調與自身現代化進程、傳統、習俗等的關系。如果忽略具有地方文化背景的藝術家,雙年展將陷入一種純粹 “降落傘式”展覽的困境,自然就失去了展覽的意義。
建設城市的公共文化,科學化管理顯得十分重要。但恰恰在這個部分,有不少困難。與突破現有機制、體制障礙相比,如何在藝術機構中建立科學化管理系統,顯得更加緊迫。實事求是地說,與發達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相比,我們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往往不在硬件,而在軟件——具體表現在管理系統上的差距。所以,當務之急是如何建立博物館、美術館完善而有效率的管理機制,如策展制度、典藏系統、教育培訓、圖書出版等。建立科學化的管理系統,有助於實現預期文化目標,這既符合國家文化發展的現代化戰略,也利於提升國際交流的競爭力。
(作者為獨立策展人,本報記者郝洪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3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