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曲阜祭孔大典現場。(資料片) 本報記者 喬顯佳 攝
孔府鳥瞰圖(資料片)
《孔子世家譜》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最廣泛的家譜,其修著歷來被孔府世家所重視。“對家族來說,修家譜能讓家族文化、人脈傳承的記錄更加有序,也更加系統。”孔令紹說。
而孔氏家族的這一工作,也曾遭遇波折。孔子家譜在漢唐時期均為官修,宋代以后轉為私修。自明朝以來,在明天啟年間和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及民國時期(1937年),共大修過四次,但在“文革”期間,存於孔府的《孔子世家譜》悉數被毀。
孔子家譜續修一事,曾一擱就是70多年。上世紀80年代,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會長谷牧和會長匡亞明,建議孔子第77代孫孔德墉續修家譜。谷牧認為,續修孔子家譜,一方面是為了完善孔氏家族的傳承脈絡,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文化和歷史傳承。
據孔德墉先生回憶,1987年,已經在香港定居的他,到曲阜參加關於孔子的研討會。會上他見到了孔子基金會的兩位創始人谷牧與匡亞明。在談及續修家譜一事時,匡亞明說,“《孔子世家譜》如果不修,我們將成為歷史罪人。”
隨后,官方多次與孔德墉聯系,希望他能發起孔子家譜續修事宜,直到1996年,孔德墉才答應下來。
接受媒體採訪時,孔德墉說,他之所以遲遲未敢接受續修家譜的重任,一是擔心被認為封建宗族文化的社會風氣尚存,二是歷朝歷代修譜之事均由“衍聖公”主持。
“末代衍聖公”是孔德墉身在台北的哥哥孔德成。1996年,孔德墉去台灣向孔德成請教有關續修《孔子世家譜》的工作時,76歲的孔德成語重心長地說:“應該修,應該修……然時隔六十多年,戰亂頻仍,怎麼和孔氏族人聯絡?經費又從何而來?”
說完這些,孔德成無奈地告訴孔德墉:“我沒辦法續修了,你回去和近支兄弟商量著辦。”這算是孔德墉被“授權”了。
1998年6月,修譜工作正式宣告啟動,盡管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備,但還是遇到了障礙。
由於歷史原因,孔氏的部分族人及社會上的相關人士仍舊認為孔子家譜屬於封建糟粕,不肯配合修譜。對此,孔德墉及工作人員隻能耐心地解釋說,修譜是為了理清孔氏家族內部血緣傳承和分布變遷,也能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
孔德墉說,《孔子世家譜》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文字記載,不能繼承下去非常可惜。目前在我國歷史上還無法找出任何其他家譜,在歷史人文價值上能夠與孔子家譜相媲美。
認識到這一點后,孔氏族人對入譜態度有了轉變,但是經過70年滄桑巨變,一些族人顛沛流離,失去世系,一系列運動也讓部分家譜、祠堂被毀壞。工作人員為了實地調查,經常“上山下鄉”,他們走過崎嶇的山路,坐過手扶拖拉機、三輪車,還坐過牛車。
克服社會心態的障礙,解決修譜經費上的困難,歷經13年,《孔子世家譜》終於塵埃落定。2009年9月24日,這一版本的家譜在曲阜孔廟大成殿舉行了頒譜典禮。
新世紀修著的《孔子世家譜》,留下了孔府世家進入新時代后的清晰印記。
與民國時期的家譜相比,新家譜規模更加龐大。1937年,由孔德成主修的《孔子世家譜》是首次全國合族譜,累計收入54萬人,共108個有敘支,分154冊。而2009年修成的家譜,則是海內外合族譜,累計收入約200萬人,共123個有敘支,分80冊。
此外,此次修譜還首次允許女性、少數民族及外籍后裔入譜。“剛開始確實有人反對女性入譜,但什麼事情都有個開始。”孔德墉曾對本報記者說,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隻生一個孩子,如果不允許女性后裔入譜,一是有歧視女性的嫌疑,二是孔子家族將損失不少后裔成員。
據孔德墉介紹,“新的家譜女性大約佔20%,有的原來名字沒用輩分的女后裔聽說能入譜甚至專門改了名字。無論是少數民族還是居於國外者,入譜意味著找到了家的根,這是歷史的進步。”
更為可貴的是,經過本次大修,《孔子世家譜》全面實現數字化,孔子后裔資料錄入也隨之實現了常態化。
孔德墉告訴記者,即使在民國的舊家譜裡,僅叫“孔憲明”的就有1192個,新家譜收錄的人數比原來多了近3倍,這樣的情況就更為多見。為此,新家譜信息量增加,以往隻收錄姓名,這次增加了性別、配偶、學歷等個人信息,同時實現了數字化,建立了數據庫並具有分類統計功能。“這也是把續修家譜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查詢起來特別方便。”孔德墉說。
(本報記者 張宏磊 喬顯佳 郭靜 曾現金 對本文亦有貢獻)
孔氏:詩禮傳家一脈長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 孔祥林
孔氏家族是我國延續時間最久的貴族世家,孔氏子孫並不是安享孔子余蔭,坐享榮華富貴,而是“學詩學禮承舊業”,傳承家學,代不乏人,以此成為聲名顯赫的文化大家族。
孔子首創私學,生前重視家學的傳承,教育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此后學詩學禮就成為孔氏家族的祖訓,詩禮傳家也就成為孔氏家族的家風。
孔氏家族世以家學為業,早期子弟自為師友,形成延時八百多年的孔氏家學。三代子思繼承發展孔子思想,傳道孟子,開創思孟學派,成為戰國顯學。十一代孔安國家族十一世主研《古文尚書》,旁及諸經,因后嗣失傳才斷絕。宗子孔武家族西漢時主研《今文尚書》,東漢主研《春秋》,東晉南渡后,裔孫遍研諸經,並及史傳,唐代孔穎達遍注諸經,宋代孔平仲家族崛起,經詩並重,均蔚為文化望族。
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戰亂,孔家文脈不張,唐代四十代文宣公兄弟狀元,家風稍振,但旋遭五代動亂,塚嗣幾絕。北宋復振,長孫四世十進士,尤以孔道輔父子三進士著稱。女真、蒙古相繼入侵,曲阜一帶成為宋、金、蒙古角逐的戰場,雖有五十一代衍聖公孔元措通禮識樂,制定元朝禮樂,但魯殿靈光,碩果僅存。元末五十五代衍聖公孔克堅復振家風,從清初開始,六十七代衍聖公孔毓圻家族文風昌盛,孔繼汾、孔廣林、孔廣森、孔昭虔祖孫和堂弟孔繼涵、孔廣栻、孔廣根父子潛心經學,涉獵文學,其中孔繼涵專攻三禮,尤精歷算和校勘,孔廣森則為清代著名數學家、經學家、音韻學家。
孔氏家族不愧孔子子孫,兩千多年家學傳承,代不乏人。明代以來,每代衍聖公幾乎都工詩文,擅書畫,大都有詩文集傳世。孔氏女性也不遑多讓,康熙間衍聖公家族始出現女性文學團體,孔麗貞、孔璐華等十多位孔氏小姐和顏小來、葉粲英等十多位孔氏夫人揮毫潑墨,繪畫題詩,詩詞唱和,一直延續到清末。
孔家曾南北分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孔氏家學由兩部分組成,即曲阜孔氏和南方孔氏。
曲阜孔氏,是自先秦綿延而來的文化世家。漢末社會動蕩,經學衰微,傳統儒學受到較大沖擊,但孔子在一般士人心目中仍然享有崇高的地位,國家仍然尊孔奉儒,朝廷對生活在曲阜的孔子后裔禮愛有加,授勛封爵。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曲阜孔氏其社會地位並未受到太大影響。這一時期的曲阜孔氏政治上無顯達之輩,學術上亦無著作傳世。
南方孔氏,分為由曲阜避地江東的孔衍及其后裔一支,和由梁遷居會稽的孔潛及其后裔一支,他們都屬於孔霸次子孔捷后裔。在避地江東的一支中,孔衍的成績尤為卓著,他精《春秋》三傳,撰述各類著作“百余萬言”。特別是年十二能通《詩》、《書》,體現了明顯的家學淵源。會稽孔氏是六朝時期頗為興盛的世家大族,具有較高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地位。
宋代時,孔氏家族再次出現南北雙立,而與南北朝時相似,國家統一后,孔氏也隨之一統,北宗成為正宗。
孔府菜孔子時萌芽
孔子時代是孔府菜的萌芽期。過去有個誤區,認為孔子是個布衣,周游列國都是陳蔡絕糧,整天餓扁了肚子,其實孔子在魯國做過幾年的高官,待遇是不低的,每年谷子六萬斗,周游列國到了衛國,衛靈公詢問孔子后每年也給同樣的俸祿。
周代容器小,每升谷子大約重120克,但六萬斗就是7.2萬公斤,足以保証孔子優渥的生活。雖然君子謀道不謀食,但吃飯還是必須的。孔子有自己的美食觀念,周游列國能接觸到各地的飲食,來自各地的弟子能夠提供不同地區的美食。孔子有文化,有時間,有財力,雖然那時的加工器具還比較落后,但孔子的飲食質量和水平應該是比較高的。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飲食非常講究,食物的顏色不好不吃,味道不好不吃,烹調不好不吃,不合節令的不吃,不按標准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沒有配套的醬不吃,才經一夜而未成的酒不喝,買來的肉干不吃。受孔子影響,孔子后裔也非常注意飲食的制作,經過長期積累,逐漸形成了馳名海內外的孔府菜。
本報記者 劉德峰 整理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