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上黑》馬列維奇1913年
■ 《No.16》 羅斯科1957年
■ 美國藝術家羅伯特·雷曼的空白畫
據國內廣泛報道,蘇富比拍賣行將於11月11日在紐約拍賣一幅畫面幾乎全是白色的畫作,估價從1500萬至2000萬美元(約9000萬至1.2億元人民幣)。引起了業內外的嘩然與熱議。
●無論何種流派,對其評價總有褒有貶,而作品的藝術價值更不是某些評論家說了算,真正的見証者和評判者隻有藝術史。
被稱為極簡主義藝術家羅伯特·雷曼,其作品曾經在西方美術圖錄上見到過,也在國外的展覽上看見過類似的作品。但是,印象不是很深,感覺也很平淡。之所以印象不深,感覺平淡,是因為此類的作品太多,藝術語言沒有突破,而且比羅伯特·雷曼影響大且先於他的此類風格的大師就有馬列維奇、羅斯科等藝術家。從極簡主義而言,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在德國魏瑪成立的包豪斯學校,該學院培養了不少極簡主義藝術家。沙俄尼古拉二世末,俄國藝術家馬列維奇(1878—1935)就於1913年開始了《白上白》、《白上黑》的空白藝術創作。馬列維奇的作品証明了最早的極簡主義作品的誕生。雖然,有稱馬列維奇為至上主義鼻祖,但從作品而言,極簡的風格與概念無以復加並影響了德國包豪斯學校的教學理念以及后來的極簡主義發展。此外,俄裔美籍畫家馬克·羅斯科(1913—1970)於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創作極簡主義繪畫,影響更為廣泛。雖然有記載把羅斯科歸類為抽象表現主義,但從羅斯科個人表述以及觀察其作品,其簡約之風也可歸為極簡主義先驅之列。不管從時間上和作品的創作手法上及思想觀念上,僅這兩位就比雷曼的藝術更具代表性。
羅伯特·雷曼(Robert Ryman,生於1930年,在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年輕時在田納西理工學院學習。1950到1952年在納什維爾美國陸軍服役,之后搬到紐約玩爵士樂。1953年,他在現代藝術博物館做門衛工作七年。之后,他決定將繪畫作為職業生涯。雷曼的作品主要用白漆在畫布上或在其他材料的介質上用偶發的簡單重復的筆觸涂抹,並借助利用光與影的微妙變化影響作品視覺。據擁有雷曼作品的國外畫廊主頁介紹,雷曼的作品並不抽象也不完全是單色的,他主張繪畫是矛盾的“現實主義”根據藝術家自己的語匯去創新。這些簡單的介紹並不能說明雷曼藝術的價值,也毫無進一步的意義。從雷曼的繪畫語言與意圖,以及在美術史的作用而言,沒有看到更多歷史意義上的不可能性。在美術史的長河中,雷曼的作品顯然屬於沒有什麼特色且很平庸。
● 或許是藝術價值判斷和學術能力的喪失,讓藝術品的估價瘋狂得讓人看不懂,殊不知失去學術后藝術拍賣將成為市場奴隸。
一個在美術史上並不具有代表性的所謂極簡主義藝術家雷曼的作品何以估價為1.2億元人民幣?隻有一種可能,拍賣市場與藝術機構的合作,助推雷曼作品的市場價格。甚至不排除把這一喜訊故意作為傳遞給那遙遠東方的又一個“禮物”。我一直感到很詫異,為何歐美的藝術品拍賣,甚至是拍賣之前的估價,即會引起國內人士的迅速反應,以至於廣泛的集體興奮﹔又為何他人的家事總會引起那麼多無關之人的共鳴。我想,原因或許是藝術價值判斷和學術能力的喪失,產生對藝術價格的過分敏感,使得藝術行業尤其關注別人的舉手落槌,以期來幫助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吧。這種被價格引領的奴態,似乎淪為了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派。
世界上每天要拍賣許多東西,不值錢的就在地攤上拍賣,缺錢了把家中值錢的東西送典當行換錢,公司倒閉了財產由法院判決拍賣抵押欠債……拍賣其實是一種被迫行為,也是與更多人毫無關系的事情。拍賣在過去對於賣方實為是一種無奈之舉,因此,拍賣之物通常都比市場價低。如今,拍賣發展成為引領市場的風向標——很奇怪!有人喜歡把藝術與拍賣緊密地聯系起來,以藝術市場的拍賣價格來決定藝術的價值取向。如果是這樣來話,那麼,偉大的比爾·蓋茨若臉皮厚的話去畫畫,去辦畫展,去拍賣自己的畫作,他的畫肯定是世界名畫啦!因為,他完全可以雇人用最高的價格拍回自己的大作,然后,成為舉世矚目的藝術大師。可惜,比爾·蓋茨沒有去畫畫,甚至也沒去學寫書法……這倒令我很惋惜!
沒有了藝術的學術價值,隻要是權貴、明星、大碗們都可以玩藝術,甚至是在藝術殿堂開畫展,出畫冊,拍賣場拍出高價……這種案例在中國屢見不鮮。
誠信缺失的年代,藝術拍賣的價格與價值沒有必然聯系。簡單的道理,有人就願意愚昧地接受市場決定藝術價值的觀念,甘當市場的奴隸,並且樂在其中。
●藝術的學術價值和市場拍賣價格是不同的兩個領域,相互扯在一起會混淆藝術判斷取向,藝術圈切莫過於關注市場。
我們談藝術,論與藝術有關的哲學、文學、心理學等等,目的還是為了藝術,為了豐富藝術的內涵,促進藝術的不斷發展。當藝術市場介入藝術圈,並作為一種衡量標准之時,一切的藝術史和學術討論自然失效。在與朋友交流藝術時,也時常會出現市場價格的問題,藝術的交流也因此淪為無聊的市場討論。
所以,我告誡學生:不懂藝術的人或外行,面對藝術作品他們是無法討論藝術的學術價值,而隻能去討論藝術市場問題。
可以問一問達芬奇的母親,達·芬奇生下來是否就那麼有名的?當然達·芬奇的孫子也不知道他的爺爺的“蒙娜麗莎”肖像畫如今在法國盧浮宮被尊為無價之寶。還有那個畢加索的二奶的私生子也不會明白他干爹的畫為什麼那麼值錢,那個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波洛克車禍死后更不知道他的抽象畫居然抽得一張作品上億價格……
顯然,藝術家的天賦才能是第一位的,然而,有幸在世出名的藝術家除了藝術天賦與勤奮的同時,他一定有比其他同樣有藝術造詣但並不出名的藝術家且具有額外的能力,但是,這個額外能力肯定不是市場能力。
談市場價格就談市場價格,比財富實力就比財富實力。世界首富前十位來自於各行各業。假設你的本事足夠可以把全世界的賣淫業掌控在你的手中,那麼世界財富榜前十位可能也就有你啦。行行出狀元,財富是不認行業的。
不過所謂的藝術市場拍賣價格,說穿了大多數是給那些不懂行錢多的土豪看的,而不是給藝術家們看的﹔事實也和藝術、藝術家沒有一點關系。但是,藝術家談論藝術時,始終繞不過市場問題。如此,問題倒簡單了。建議以后藝術家們談藝術的時候,也不要相信什麼藝術市場,索性帶好股票、房產証、銀行存折等有價証券,一旦藝術交流戛然而止轉到市場價格問題時,就甩出財富一比就明白了,誰更有藝術價值一數就結了。
很遺憾,現在的藝術雜志、藝術網站、藝術圈不去學習研究或主張藝術的學術價值,而去熱議所謂的藝術財富、藝術財經或藝術拍賣價格。我認為這是不利於藝術生態發展,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浪費時間不說而且在永遠談不明白的同時,又嚴重地攪渾了藝術價值的取向。
王遠(本文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美術系副系主任,教授)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