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天將雄師》中西漢戰羅馬真的確有其事嗎?【4】

山珊

2015年03月11日08:4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西漢羅馬會戰西域?成龍大哥你跑偏了

  傳奇故事到底咋來的?

  追本溯源 中外史家共造奇緣

  講到這裡,可以算是真相大白了:原來所謂的西漢戰羅馬,只是我們想象出來的傳說,《天將雄師》這一段可歌可泣的絲路傳奇,在歷史上也壓根兒就沒影子。那麼,這個故事是怎樣產生並流傳開來的呢?

  這還真怨不得外國人,傳播謠言的始作俑者其實是我們的老祖先。前文已述,中國史籍最初將“黎軒”作為托勒密王國亞歷山大城的音譯使用,公元前30年,又逐漸演變為羅馬(大秦)的代稱。因是音譯,故又有“犁靬”、“犛靬”、“犁鞬”等多種寫法。成書於三國和南北朝時期的《魏略》和《后漢書》中就分別用“犁鞬”和“犁靬”指代大秦。詞義隨時代發生變化本不是什麼稀奇事,但時間久了,就難免會有人弄混淆。

  到了唐代,一個叫顏師古的人注解《漢書·張騫傳》,看到裡面講張騫派副使出使犛靬,就開始犯迷糊了。其實,在張騫生活的時代,“犛靬”尚與羅馬無關。但顏師古可能看到后世太多的史籍都說“犛靬”就是大秦,便未經調查就寫道:“犛靬即大秦國也。張掖驪靬縣蓋取此國為名耳。”顏師古可是注釋《漢書》的權威人物,他的話自然沒人敢反駁,於是這個說法就這麼流傳了一千多年,不乏學者贊同。直到清代,又出現一個補注《漢書》的大家王先謙。他對顏師古的錯誤注解不僅沒有批駁,反而提出了“犛靬即大秦國,蓋以其降人置縣”的說法,第一次指出驪靬縣的設置是為了安頓大秦降人,在謬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當然,海外學者對此亦有貢獻。1939年,荷蘭漢學家戴聞達發表文章認為,山東孝堂山石祠西壁的胡漢交戰圖淵源於描述陳湯誅郅支的“戰役圖”,這種樣式的交戰畫不見於中國本身的繪畫傳統,可能出自中亞戰俘藝匠之手。這給了德效騫以靈感,他結合顏師古和王先謙的注解,憑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提出了前文述及的大膽假說,為“西漢戰羅馬”傳說構造了基本框架。此后,又有大衛·哈裡斯不遠萬裡的探尋、各路“學者”的跟風附和和世界媒體的大肆宣傳,如此聲勢浩大,人言鑿鑿,使大眾也不得不相信,西漢戰羅馬是確然發生過的史實。殊不知,這其實只是中外史家懷抱著浪漫憧憬所營造出來的一段虛幻奇緣。

  如今,千載時光歷盡,西域諸國曾經的繁華富庶已掩埋在黃沙之下,漢匈絕域鏖戰的軍陣也被歷史塵封。千年絲路,多少足跡留在歷史長河中。當年身負家國使命的和親公主與使者、駝鈴陣陣下孤獨前行的沙漠商隊以及不分晝夜守護來往行人的戍卒,他們的英勇、執著和不畏艱險,才是這段道路上真實而永恆的傳說。

上一頁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