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嘔吐一夜七竅流血而死 是誰毒死康有為?【2】

2015年04月01日10:16    來源:華聲在線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嘔吐一夜七竅流血而死 是誰毒死康有為?

  康有為(資料圖)

  本文摘自《國學大師之死》,同道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年1月

  七竅流血,猝死青島

  先生在今日,成為舉國之所嫉視﹔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紀新中國史者,吾知其開卷第一葉,必稱述先生之精神事業,以為社會原動力之所自始。若是夫,先生果為中國先時之一人物哉!——梁啟超

  南海康有為先生,為吾國近代先覺之士,天下所認同……吾輩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識,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賜。是二先生維新覺世之功,吾國近代文明史所應大書特書者矣。——陳獨秀

  (康有為)把進化和進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風起雲涌的思想,同中國的古典傳統結合起來……領頭打開了一個現代的突破口。——費正清

  生卒年 : 1858~1927

  享 年 : 69歲

  死 因 : 食物中毒

  最后的話 : 中國無我立錐之地了,但我是不能死在外國的。

  主要思想 : 未來世界,公有制將取代私有制,天下為公,世界大同。

  人生理想 : 推行君主立憲制,展望世界大同。

  主要著作 : 《大同書》、《康子篇》、《新學偽經考》、《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歐洲十一國游記》、《廣藝舟雙楫》等。

  1927年3月18日,康有為從上海搭船赴青島。

  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他回味起十天前的七十大壽①。

  壽筵前一天,溥儀派人送來了親手書寫的“岳峙淵清”匾額和一柄玉如意作為賀禮。這讓康有為受寵若驚,居然重整前清官服,遙拜天恩,全然不管大清帝國的皇權已經消失了16年。叩拜完畢,又揮筆寫下一份“謝恩折”,由書記用小楷謄清,印了上千份,分贈前來祝壽的賀客——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以帝國賢臣的名義,給“皇上”寫“奏折”。

  壽筵當天,親朋好友、門人弟子齊集上海“游存廬”為康有為祝壽。康的得意門生梁啟超送來壽聯 :

  述先聖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齊,入此歲來年七十矣!

  奉觴豆於國叟,至歡忻於春酒,親受業者蓋三千焉!

  全聯集《史記》、《漢書》及《鄭康成集》中的句子而成,天然貼切,把康有為比喻為孔聖人,這讓一直以“康聖人”自居的康有為煞是喜歡。

  然而,此時北伐軍正浩浩蕩蕩進軍上海,孫傳芳連連敗退,康有為十分慌張,想把全家轉移到安全處,躲避北伐軍的鋒芒,這才有了青島之行。

  到青島后,康有為住在先前買下的天游園別墅。3月29日,他來到中山路上的粵菜館英記酒樓,參加同鄉宴。喝了一杯橙汁后,他突然腹痛難忍,急忙回家。當夜嘔吐不止,請來兩位醫生,其中一位日本醫生診斷為食物中毒。30日,嘔吐了一夜的康有為感覺毒已清除,非常健談,晚上照例夜觀天象。可是觀看了沒多會兒,突然獨自大呼: “完了,完了!”31日凌晨2時,他忽然對身邊的人說: “中國我無立錐之地了,但我是不能死在外國的。”似有交代后事之意。5時許,康有為“七竅出血而死”。

  康有為的去世,頗得孔子“知天命”的精義。據康有為女兒康同璧在《南海康先生年譜續編》中記載,康有為過完七十大壽在准備離開上海之前,曾親自檢點遺稿,並將禮服攜帶,臨行前還巡視了園中好幾遍,說道:我與上海緣盡矣!然后把他的像片分贈給工友們,以作紀念,好像預知自己將永別一樣。到青島之后,寫賜壽謝恩折時,未寫數行就開始痛哭,寫完后告訴家人說:“吾事畢矣!吾事畢矣!汝等可珍重此稿。”

  另據康有為晚年在青島結交的晚輩李可良在《我印象中之康有為》中記述:死前康有為曾對家屬作過個別的安排與囑咐,唯對於九姑娘未曾說到,別人問他,他說,“她是跟我一路的,你們不必管了。”果然,康有為去世幾天后九姑娘跟著死了。能夠預知大限,使得康有為之死非同尋常,而且充滿了神聖意味。

  康有為死后不久,門人弟子要求溥儀謚之“仁忠”,但遭拒絕。又擬將其靈柩葬於清西陵光緒帝墓旁,讓他們君臣相伴,也因經費不足作罷。十余天后,靈柩葬於青島李村棗兒山(有人誤作“象耳山”)。這是康有為生前從南方請了風水先生冒雨勘察了三天才選定的墓地。

  據目睹過康有為葬禮的黃人明說,當時的殯葬場面非常宏大,原本准備用兩匹馬的馬車將棺木拉到棗兒山上,但因山勢陡峭,馬車根本上不去,最后隻能由人抬上去。馬車前面有一種架子裝飾叫“罩”,扎了一個大花頭。康有為的子女每人都穿了一身孝服,腳穿草鞋,下葬后子女們就把草鞋扔掉,赤腳回家,以表孝意。

  康有為死時,妻妾子女大都不在身旁,門人弟子也都散落各地。梁啟超在北京聞知噩耗后,失聲痛哭,於當年4月17日召集康門弟子在宣武城南畿輔先哲祠舉行公祭。弟子們涕淚雙流,梁啟超哽咽著宣讀祭文:“吾師視中國如命……思托古以改制,作新民而邁進……繄百日之設施,實宏遠而周詳……后有作新中國史者,終不得不以戊戌為第一章。”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