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1858年生,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后,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其具體細節尚有較大爭議。
變法失敗后,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之弟康廣仁被殺,康有為逃往法國,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游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
1923年,康有為遷居青島匯泉灣畔,購宅居住,題其宅為“天游園”。后其幾個子女在青島讀書時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島時,有意興建大學,並擬好大學章程,后因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罷。晚年,為青島的優美風光寫下了不少詩作,其若干詩詞刻石已成為嶗山景點的組成部分。
1927年3月8日,康有為在上海做畢70大壽,於21日抵青島。30日晚,一位廣東同鄉請他吃飯,未終席而腹痛,翌日身死異鄉。
他對后世影響深遠
康有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信奉孔子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著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等。 1888年10月,鑒於民族危機,第一次上書清帝,提出了改良主張。1890年至1893年間在廣州聚徒講學,培養維新力量。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時,他在北京聯合參加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上書清帝,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1898年,與梁啟超、譚嗣同等首倡維新,向光緒帝提出改革建議,推行新政,不幸失敗,遭清廷通緝,遂流亡海外16年,后組織保皇派,於1913年回國。1927年於青島病逝。他對后世影響深遠。
戊戌變法中 他著書言志
康有為等人以為,隻要抓住了皇帝好像就能無事不成,其實,光緒皇帝隻不過是個空架子,實權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等人手裡。正當康有為等躊躇滿志的時候,反對派發動“戊戌政變”,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緒皇帝被囚禁,譚嗣同等人被殺,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戊戌變法,前后一百零三天,又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撰寫了兩部有關明治維新史的專著。一部是《日本書目志》,丁酉年(1897年)冬由上海大同譯書局出版。另一部是近年在故宮博物院發現的《日本變政考》,戊戌年進呈光緒帝御覽。有日本學者稱:“在大量收集和閱讀日本書籍的過程中,他對明治維新的史實進行不少改動和捏造,借以適合中國當時變法改制的需要。這些改動大都和作者所建議的具體變法措施有著密切關系。”
康有為認為“凡君主專制、立憲、民主三法,必當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則必大亂。”他在《進呈法國革命記序》中,道出了革命的殘暴﹔“臣讀各國史,至法國革命之際,君民爭禍之劇,未嘗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國,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萬變革三次,君主再復,而綿禍八十年。”
在袁世凱提出祭孔的時候,康有為致電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禮,“中國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為?”
歷史點評: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在19世紀的最后幾年,他領導了中國知識界的啟蒙運動。先是1895年的“公車上書”,其后,他以上書和進諫的方式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康有為之前,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敢於像康有為那樣把他們改革中國政治體制的建議和設想反復向皇帝提出。康有為的立憲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為我們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組成部分,仍然應當重視。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