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沖
除了帶鋸鋸齒兒的領子,這種女式服裝其實跟列寧所穿的衣服沒有任何其他共同之處。
賈平凹新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叫《老生》,裡面寫到剛解放時,老城村的白石去縣政府當了通訊員,一個多月后回老城村時“穿著件列寧服”。小通訊員不過是回村看看,穿什麼不行?賈平凹非讓他“穿著件列寧服”。網上有人質疑:白石明明是個男的,作家為什麼要讓他“穿著件列寧服”?是不是在影射縣政府的工作人員都男女不分?
其實沒那麼嚴重,充其量也就是賈平凹弄錯了什麼叫列寧服罷了。
而且,這還不能太深責賈平凹。許多人以意附會,覺得列寧服想必就是列寧常穿的那種衣服,而列寧是個男的,那種衣服想必就是男人穿的一種衣服。白石是個男的,讓他“穿著件列寧服”不是很合適嗎?
所以,要正確理解這個問題,還得先弄清列寧服與列寧的關系。或者說得更准確些,就是要弄明白其實列寧服跟列寧沒有一點兒關系。
那時候男人流行穿中山裝。為什麼叫中山裝?因為在大家常見的孫中山的照片上,孫中山穿的就是這種衣服。雖然不見得是他發明的,而且還有很多人也穿這種衣服,但這些人裡數他名氣最大,地位最高,就叫了中山裝。實際上解放初期大多數人穿的中山裝,跟孫中山穿的那種衣服並不完全一樣,孫中山的衣服筆挺,人們的衣服大都皺皺巴巴。男人穿中山裝,女人穿什麼呢?總得跟男人有點差別才好呀。以當時的風氣,上衣能顯出男女差別的地方,主要是領子。中山裝的領子是封閉的,紐扣一直扣到脖子根兒,立起來的立領上還有兩個金屬搭扣,部隊裡叫“風紀扣”,老百姓不太習慣把它們也扣上,但是如果軍人不扣上,就叫“風紀不整”了,通常隻有老兵油子們才敢這樣。聰明人總是有的,就在這領子上做開了文章,讓女人們的衣服把領子翻開,就有了種種花樣,小翻領,大翻領。更聰明的人又在翻開的領子上做文章,上面就出現了“鋸鋸齒兒”。嚴格講,這個不能算發明創造,因為它只是一種模仿,人們私下裡就稱之為“西服領”。但這種叫法上不得台面,西服代表著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剛剛翻身得解放的中國勞動人民,早已堅決跟那種腐朽的東西劃清了界限,所以就有絕頂聰明的人出來為它起個好名兒。當時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有兩個,一個是列寧,一個是斯大林。斯大林多數時候穿他那大元帥服,穿便服的時候,那衣服倒像中山裝——當然人家不那麼叫。幸好列寧是穿西裝的,那領子也帶鋸鋸齒兒。於是我們這種專為女同胞設計的服裝,就有了一個很革命化的稱呼:列寧服。一種本來有可能跟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挂上鉤的衣服領子,經過這樣一個“華麗轉身”,反而跟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挂上了鉤,而我們的很多女同胞,至少是白天,也搭便可以和革命領袖時時在一起了。
絕頂聰明的絕妙之處在於,除了帶鋸鋸齒兒的領子,這種女式服裝其實跟列寧所穿的衣服沒有任何其他共同之處。列寧服是雙排扣的,穿著時必須把扣子扣上。列寧可是從來不穿雙排扣的西服,前襟也總是敞著,但從來不忘打領帶。
然而,再怎麼絕頂聰明,也難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時候。就比如這列寧服,多少多少年以后,終於成為往事的時候,就可能產生誤會,讓男人去“穿著件列寧服”了。
(作者系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