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諸葛亮曾寫《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教后輩做人

2015年04月15日10:32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諸葛亮曾寫《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教后輩做人

  杜甫有詩雲:“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用家書來教誡子弟,自漢代以來就成為我國古代仕宦之家傳承家風的一大傳統。

  漢代名臣給子女寫家書、手諭教誨的不乏其人,如劉向曾給少年得志的兒子劉歆寫《戒子歆書》,信中就言詞真切地教導兒子在為人處世時,要做到“恐懼敬事”,不要“輕侮諸侯”,牢記前人的教訓:“吊者在門,賀者在閭。”

  東漢名將馬援,遠在交趾(今越南北部)任職,知兄子馬嚴、馬敦好譏議時人,交結俠客,十分不安,於是連忙寫家書訓誡:“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勸告子侄要學習敦厚周慎、謙約節儉、廉公有威之人,不要效法豪俠好義、招人惹禍之人。

  漢末魏初名臣王修,曾在暮年為魏國大司農郎中令。他的兒子在外地做官,王修很是放心不下,寫下了言真意切的誡子書:“汝今逾郡縣,越山河,離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見舉動之宜,效高人遠節,聞一得三,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告誡兒子在外為官要交結良友,以友輔德,說話辦事,都要“情實道理”。

  蜀國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謂千古流傳的佳作,世代仕宦之家多以此作為座右銘。諸葛亮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不僅給自己的兒子寫信勸誡加強道德修養,還給外甥寫信教誨做人的方法。他在《誡外甥書》中寫道:“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告誡子輩要交相知之士,不要交結勢利朋友,因為“勢利之交,難以經遠”,隻有相知之交,才會友誼長存,歷夷險而益固。

  (摘自畢誠著《中國古代家庭教育》)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