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南頭村出土的青銅器 記者 張紅中 攝
80年接力考古
逐步揭開秦雍城神秘面紗
從上世紀30年代,雍城考古工作歷經了八十余載,田亞岐將這一漫長過程分為4個時期。
啟蒙時期為1934年∼1937年,前北平中央研究院的年輕學者徐旭生、蘇秉琦、石璋如等先生赴寶雞參加渭水流域考古調查並發掘斗雞台“瓦鬲墓”,他們平日駐扎於當時的府城鳳翔,發掘閑暇之際,他們漫步於鳳翔郊外的雍水河畔,以小規模的田野考古調查方式,留意並初次查找古文獻中所提及的早期秦雍城。
初期探索期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加強和倡導對古文化遺產的保護。自上世紀50年后期開始,關中地區沿渭河、涇河、漢水流域探尋古代重要歷史古城及古人類聚落遺存的考古工作相繼展開,秦都咸陽、雍城作為渭水流域的工作目標隨之被納入工作視線。國家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隊此時曾在鳳翔做過多次考古調查﹔從1959年下半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鳳翔發掘隊正式成立,諸多前輩學者先后參加了雍城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由於當時秦文化考古工作剛剛起步,有關遺存的面貌和特征並不為人所了解,當發現一些城牆遺跡和建筑材料標本之后,自然把位於雍水河左岸的“南古城”當成是秦雍城的宮城所在。其實現在看來,“南古城”雖位於秦雍城遺址范圍之內,但它不具備東周時期秦雍城的屬性,可能系西漢時期雍縣縣邑或者同期官署建筑。
全面輝煌期自1974年開始,那時考古學界希望通過考古新材料來証明一個時興的理論觀點,即社會主義革命是在資本主義統治薄弱的俄國首先取得勝利的,而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思想及其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在秦國出現,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那裡沒有奴隸制,或是奴隸制統治薄弱,正是由於有這樣的工作背景,促成了后來秦雍城大規模考古工作延續。十幾年的考古生涯與勤奮拼搏,鑄就秦雍城考古工作最為鼎盛的輝煌期。直至1986年,這一時期的考古工作者在雍城城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規模﹔劃分了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及城郊宮殿等建筑遺址相對區域分布﹔勘探出位於城南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及雍水河沿岸的國人墓葬區﹔調查出郊外的部分宮殿建筑遺址區﹔發掘了秦公一號大墓和馬家庄秦宗廟遺址等。
上世紀末至今為秦雍城考古工作的鞏固轉型期,秦雍城考古工作進入對傳統考古資料進行全面整理以及在傳承既往“宏觀”工作取得重要收獲的基礎上,再利用“微觀”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對秦雍城遺址的細部進行更為全面掌握的新時段。這一時期秦雍城的考古工作主要是確認秦雍城遺址的整體布局和內涵,在此基礎上建立該遺址GIS地理信息系統﹔在重點區域田野工作方面先后開展了城址調查、秦公一號、六號陵園和“穆公墳”遺址考古調查與勘探、秦公一號大墓一號祭祀坑發掘、豆腐村戰國制陶作坊遺址考古發掘、孫家南頭春秋秦墓地與汧河碼頭倉儲建筑遺址考古發掘等,這一時期當雍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百處大遺址之后,由陝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寫的《秦雍城大遺址保護規劃》成為轉型之后如何進一步探索與傳承這座秦都“聖”城的重要命題。
採訪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官方公布的秦雍城考古成果顯示:2013年在秦雍城遺址首次發現雍水上的堰塘遺址﹔首次確認環圍狀的城郭結構﹔首次印証“左祖右社”的城市布局,秦雍城的面貌得以更加清晰地還原……
“作為建制時間最長的國都,是秦國走向強盛的裡程碑,秦國在雍城發展軍事,構筑城防體系、提升經濟的支撐力,以滿足對外戰爭的耗費,秦國也正是通過戰爭營造自身發展的空間。如果說當初秦國在隴東地區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那麼后來東出隴山,向關中挺進,尤其是在經過反復選擇定都雍城后才有了統一六國的強國夢想。”田亞岐說。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