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陝西雍城考古:接力考古80年 再現水上秦都盛景

張紅中

2015年07月28日10:54    來源:西安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陝西雍城考古:接力考古80年 再現水上秦都盛景

  秦公一號大墓

  秦公陵園和國人墓地

  陵隨都移與城陵相依交互印証

  秦公陵園位於鳳翔縣南?,分為南指揮陵區和三岔陵區兩部分,約23平方公裡,南指揮陵區由13座陵園組成,是目前所知最大的秦公陵園區,目前已在陵園中勘探出“中”字形、“甲”字形、“目”字形及“凸”字形大墓和車馬坑共51座和2處國人墓地。雍城秦公陵園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布局規整,它與之前和后來的秦公陵園形成了具有持久性、繼承性、完整性、獨特性的秦國陵園體系,其表現整個秦陵園“從集中公墓制向獨立陵園制發展過程”的特征是非常明顯的。

  據介紹,已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平面為“中”字形,坐西向東,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是已發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室由主槨室、副槨室、72具箱殉、94具匣殉組成,該墓葬雖經屢次嚴重盜擾,但仍出土銅、鐵、金、陶、玉等各類文物3500多件,根據墓中出土的石磬刻文,基本確定大墓的墓主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對先秦喪葬制度及秦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1世紀以來,國家、陝西省文物部門按照大遺址“微觀”工作目標,在原已勘探出的14座秦公陵園中選取一號、六號陵園進行試驗性復探。在一號陵園勘探除重新確認陵園中兆溝布局走向、門的結構和8座分別為秦公大墓、陪葬墓、車馬坑與祭祀遺跡外,在中兆溝緊鄰外側東北方向又新發現446座同期或晚於該陵園年代的中小型墓葬,其中“目”字形中型墓葬9座,其余437座為小型秦墓葬,這類中小型墓葬區域目前沒有發現環繞在其周邊的兆溝,六號陵園過去曾勘探出屬於該陵園的6座分別為秦公大墓、陪葬墓、車馬坑與祭祀坑的遺跡,但由於沒有發現中兆溝而無法確認該陵園具體布局情況,本次勘探新發現了整個中兆溝布局走向和門的結構,發現兆溝的四角各有一段5米∼10米長的缺口未挖通,另外還在中兆溝內發現了2座“目”字形祭祀坑,在確認原勘探出的15號“中”字形大墓時,又在墓上發現了夯土建筑遺跡與遺物,與一號秦公陵園具有相同規律的是也在該陵園中兆溝緊鄰外側的西南方向新發現703座同期或晚於該陵園同年代的中小型墓葬,其中“目”字形中型墓葬多達29座,其余674座皆為小型秦墓,同樣沒有發現這群中小型秦墓周邊的兆溝,為了進一步確認環繞在秦公陵園兆溝外側中小型墓葬的布局、性質、年代及沿革,隨后又對六號陵園中兆溝外側的5座中小型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

  隨著兩座陵園復探工作的開展,新的認知也隨之形成,由於在陵園中未發現新的“中”字形秦公大墓,說明在整個雍城已發現的21座“中”字形大墓數基本和當時在雍城執政的秦公人數相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証了“中”字形大墓即為秦公的陵寢。目前在整個雍城秦公陵園內僅發現3座“甲”字形大墓,從陵園制度的規律性講,過去認為系秦公夫人墓的觀點較為牽強,系未享國的太子墓的觀點還有可能,基於近幾年在雍城秦公陵園內調查與勘探方面的綜合認識,以往在陵園兆溝之內被統稱為大墓的遺跡,除“中”字形和“甲”字形墓寢之外,其他形制的不是墓葬,而分別是西秦公陵園的車馬坑與祭祀坑,這就說明當時在秦公陵園的兆溝之內埋葬的墓主人隻有享國的秦公或者未享國的太子。那麼按照當時夫婦不同墓穴埋葬制度,秦公夫人當葬於何處?秦國宗室貴族、軍功大臣又葬於何處?新發現於陵園中兆溝外側的中小型墓群被整個雍城秦公陵園的外兆溝所包圍,從布局上來看必然與陵園有關系,根據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推測,他們若不是以從葬的身份葬於秦公大墓之內,就有可能葬於兆溝以外的中小型墓群,過去的研究將秦公陵園作為“公墓”,而國人墓地一般被當作“族墓”對待,二者屬性不同,相互分開。從新發現上看,“公墓”與“族墓”在雍城時期的墓葬布局上有其鮮明的組合特征,秦國早期的秦公大墓和小墓葬於一起,沒有兆溝之分,可稱為典型的集中公墓制﹔雍城時期二者仍然距離很近,但卻將秦公之間、秦公與中小型墓群之間以兆溝分隔,可稱為相對集中公墓制並顯現出獨立的陵園制的雛形﹔秦國末期至秦代,“公墓”與“族墓”乃至“公墓”與“公墓”之間已完全分開,而且距離較遠,呈現出典型的獨立陵園制度特征,因此,在一號、六號秦公陵園兆溝內外完整布局的新發現從喪葬制度上生動的反映了當時秦國社會內部等級森嚴的場景。

  國人墓地主要分布在城南郊雍水河沿岸,分別由南指揮、黃家庄等處相對獨立存在的墓區組成,總面積2.3平方公裡。除上述區域外,近年還在雍城以東郊外的塔寺河沿岸六道村、瓦窯頭和雍城城址范圍西北部相繼發現多處秦人墓地,這一新發現改變了之前認為秦國人墓地僅分布在雍水河沿岸的傳統觀點,同時根據墓葬年代推斷,城內墓葬並非秦國有城內葬的習俗,而是原本葬地為城外,后因城市擴大所致。

  據介紹,田亞岐研究員最新關於秦都雍城歷史地位與沿革的學術觀點認為,作為秦國歷史上建制時間最長的一處正式都城,雍城在其發展歷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按照目前學術界對秦“九都”各自功能與層次結構的研究,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大鄭宮起,止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自雍徙都咸陽”,秦置都雍城達327年。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