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縱橫
“水上秦都”不斷完善
“秦國從最早的甘肅禮縣再到最晚的咸陽,是在遷徙中不斷壯大,在遷徙中不斷從城防體系、城市建制等總結完善建城設施與規模。”田亞岐告訴記者。
在此前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學者已確認雍城西北有一片遼闊的水域,但由於缺乏更深入的調查研究,對秦人如何使用這一水利資源不得而知。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片水域的流出口——雍水河古河道上勘探出一段橫截於古河道的石砌堤壩,由此証明,當時湖泊和河流的水位,已受到人工修筑的堰塘的影響。更為巧妙的是,考古學者發現這段堤壩與河道同寬而又低於河岸。對此,田亞岐說:“這樣的構造非常科學,汛期來臨,堰塘能及時向河道泄洪﹔旱期來臨,堰塘能優先向城內供水。修筑堰塘不僅使得民眾旱澇無憂,還能起到城市防御的作用。”
據田亞岐介紹,在遷雍之前,秦人曾由西犬丘先后遷至秦邑、汧城、汧渭之會、平陽,但都未能長久居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地方受自然環境制約,不足以支撐秦的長遠發展。田亞岐表示,一座都城的建立,大約要經過試用期、擴張期和鞏固期3個階段,秦在秦邑、汧城、汧渭之會、平陽隻經歷了第一個階段,而在雍城則完整地經歷了3個階段。
據介紹,雍城相比之前的平陽,居高臨下,依山傍水,因此,當秦人由平陽遷至雍城,首先不必再擔心外敵的侵擾。更令人驚喜的是,這裡不僅有大量本地人口供秦人擴充軍隊、繁衍生息,還有足夠平坦肥沃的土地供秦人進行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當在雍城順利、輕鬆地度過第一階段后,秦人開始“筑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由於雍城四周河水豐沛、河谷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以水御敵於城外”的主要城防設施。這種情形與秦遷都雍城之前,在西犬丘的大堡子山、圓頂子山的城防體系,以及秦陵園內的兆溝如出一轍,也是對文獻所載“城塹河瀕”的實景解讀。而在城內,秦人也“順河而建,沿河而居”。考古學者的調查發現,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河與兩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天然河互相交錯,將雍城劃分為內城與外城,等級區分、功能區別開始出現,標志著雍城進入了第二階段。再后來,秦國為了適從戰國時期列國之間的強力攻伐和爭雄,於是秦雍城便出現了“悼公二年(公元前490年),城雍”的情景,這是雍城城市發展的第三期,也是最為鼎盛的時期。
秦人心懷宏大夢想
“子孫飲馬於河”
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分析認為,秦人一直心懷“子孫飲馬於河”的偉大夢想,所謂“河”即黃河。即使雍城兼具軍事防御和社會生活的良好條件,其地理位置畢竟偏西,因此,當秦人在雍城經過近300年的發展之后,便又萌發了繼續東遷的念頭,夢想的力量讓他們無法停下腳步。
然而,在秦獻公將都城東遷之后,雍城雖然失去了其曾經的政治中心地位,但由於秦國祭祀天地及五帝祭祖的宗廟仍一度保留,諸如秦始皇加冕典禮等許多重要祀典得以繼續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因此其原有部分都城設施仍被修繕利用。及至西漢前期,雍城郊外的蘄年宮一帶仍為帝王舉行郊祀活動的重要場所,所以雍城作為“聖都”的象征及其歷史沿革一直持續至漢武帝時期。
發稿時,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漢室主任田亞岐告訴記者,雍城遺址既體現了早期城市以自然環境作為適從條件的普遍原則,又反映出秦國面對復雜外部襲擾環境而以完備城防設施作為首選的自身特征。在雍城,秦國把握政治時局,順勢而為,有效利用自然與人文環境,建立了堅固的防御體系,為實現秦穆公提出的“子孫飲馬於河”的秦國夢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