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它上一次現真身還是三年前在日本。今天,《清明上河圖》將在故宮博物院再次亮相,成為《石渠寶笈》特展眾多珍寶中最奪目的一個。
展覽以《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為主軸,介紹作品的流傳經過、遞藏經歷。在300多件展品中,除了《清明上河圖》,還有大量中國美術史、書畫史上的重要作品,如王珣《伯遠帖》、展子虔《游春圖》、馮承素《摹蘭亭帖卷》、趙孟頫書《洛神賦》等。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位皇帝的書法、繪畫作品也會在展覽中集中出現,這也是此前從未有過的。
本文特約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輝為我們精心挑選《清明上河圖》中十處細節,逐層揭開畫中所藏秘密。然而在這幅人盡皆知的畫作中,還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也許隻有千年前的作者本人才知道。
展覽:《石渠寶笈》特展
時間:9月8日至11月8日(期間將更換一次展品)
地點:故宮武英殿書畫館、延禧宮古書畫研究中心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以下簡稱《清》卷),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cm、橫528cm,故宮博物院藏,它匯集了屋宇、盤車、舟橋、寒林、坡石、人物風俗等諸多繪畫子科,涉及界畫、白描、水墨、渲染、皴擦、設色等多種繪畫技法,畫中的810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西方學者稱之為“中國的《蒙娜麗莎》”,恰如其分,一個是永恆的微笑,一個是永恆的喧鬧,其中都蘊含著許多難以解開的謎團,對她們的研究,在許多方面也許還需要從頭開始,一些傳統的認識應該重新商榷與研究。
通過與當時的開封地圖進行比對,《清》卷中出現的拱橋、城門、正店、歡樓等均不是汴京城某個具體的建筑,而是畫家對同類景物進行的綜合概括和高度提煉,集中了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細節的真實與整體的概括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真實的汴京生活,但不是具體的汴京街景,它所表現的是實情而非實景,由此,畫家可以按照他的創作思想自如地表現當時社會出現的一系列事物。
以出土文物、傳世文物以及相關歷史文獻為據,畫中女性流行的盤福龍發式、短褙服飾等是崇寧至大觀年間(1102-1110)的裝束,圖中繪有草書大屏風被揭下來當苫布的情景,這一瀆文事件(焚毀元祐黨人的墨跡)也發生在崇寧初年,圖中60文一斤的羊肉牌價正是崇寧年間的最低價格。綜合來自諸多因素,形成一條較為完整的証據鏈,其繪制時間為崇寧年間(1102-1106)中期,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張擇端作畫的歷史背景主要聚焦在徽宗朝初,徽宗一登基就明詔天下:“……朕方開讜正之路,消壅蔽之風,其於鯁論嘉謀,唯恐不聞,而行之唯恐不及。其言可用,朕則有賞﹔言而失中,朕不加罪……” 據其后金代文人張著的跋文,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的名字來自儒家經典著作,可推知他成長於一個充滿了儒家思想的家庭。因此,他懷著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關注社會,接受了徽宗的詔令。
通常認為,《清》卷表現了北宋開封城的繁榮興旺,顯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筆者以為,這僅僅是該圖的表面現象,在它的背后,深藏著不為人知的種種玄機。畫家以不同尋常的觀察視角,描繪了一系列社會弊病,顯然,畫家是有所用心的。
看點一 瘋狂的驚馬
驚馬闖進郊市給全卷定下了焦慮的音符。卷首,在清明節踏青回城的一干人中的一匹白色官馬(前半身因殘破而缺失)受到驚嚇狂奔了起來,在白馬的前方是一頭受到驚嚇的黑驢,兩個馬夫在追趕,周圍的人們頓時驚慌起來,一老翁急忙招呼在路邊玩耍的孩子回家,另一持杖老者側身而逃,坐在店鋪裡的食客聞聲而望,這僅僅是汴京險境的一個鋪墊,預示著后面還將會發生更大的險情。
看點二 虛設的望火樓
東京一百二十個坊絕大多數建筑都是磚木結構,一直延伸到外城,每坊均設有一座望火樓,消防是朝野最嚴峻的社會問題。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嚴密,除了夜市,無論何人,在后半夜不得隨意用火。
圖中的城郊繪有一磚台,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裡對此有所記述:東京“又於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這是一座建在外城的望火樓,按當時規定:“下有官屋數間,駐屯軍兵五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則有馬軍奔報,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街、汴京府各領軍級扑滅,不勞百姓。”這支專業的滅火隊伍,被稱之為“潛火兵”,他們駐扎在望火樓下,實行軍事化管理。遺憾的是,畫中的望火樓已擺上供休閑用的桌凳,樓上無一人守望,更不用說准備傳報火警的快馬,望火樓下兩排兵營式的平房已被改作飯館,北宋末的消防系統已頹敗至此。
看點三 驚悚的船橋險情
在北宋汴京的清明節,人們喜歡到河上觀賞春水和游魚,在《清》卷的拱橋兩側有一大批觀賞的人群,可眼下的情景著實讓他們大吃一驚:迎面而來的大客船上的桅杆即將撞上拱橋!這起嚴重險情的責任者是幾個纖夫,他們本應該在離拱橋一定距離時停止拉纖並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他們卻一直埋頭拉纖到拱橋底下,拱橋上下的行人發現了險情,大聲呼救,已進入橋洞下的纖夫們聞聲鬆開了纖繩,船工們隨著鬆開的纖繩立即放下桅杆,船頂上的一個船夫奮力用長杆頂住拱橋橫梁,使船無法靠近拱橋,船與橋的安全全系之於此。橋上和岸邊百姓們都捏著一把汗,橋上有人為防船工落水,拋出繩索……
在橋上還上演了另一場鬧劇,坐轎的文官與騎馬的武官互不相讓,轎夫與馬弁各仗其勢,爭吵不休。拱橋上的儀規已亂,給本已緊張的拱橋上下增添了更多的險情,出現立體交叉性的矛盾,形成了《清》卷的矛盾高潮。
看點四 嚴峻的商賈囤糧問題
畫中繪有十一條專事運輸糧食的漕船,欣賞者都會被其嚴謹的繪畫技藝與真實的生活氣息所感染,而忽略在它們的背后深藏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北宋初年,太祖限價售糧,太宗控制了南方后,更是力圖通過漕運和倉儲來掌控糧價。為了抵御荒年和逼退商賈的勢力,北宋歷朝均注重在汴河沿岸營建官倉。畫中繪有兩處裝卸工卸船的場景,船主們指揮著雇工隊伍卸糧,糧食被裝卸工轉運到深巷的私倉裡。要注意到:畫中所有的糧船沒有一條是官船,也沒有一個督糧官到場監運,這意味著朝政丟失了國糧儲運的機會,畫家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景況,訴諸了潛在的官糧危機。
奸相蔡京等為了迎合徽宗好奢靡的本色,鼓動他盡享太平。崇寧三年(1104),徽宗廢除了以往動用大量的運力和糧款到江淮或江南收購、漕運糧食的國策即“轉般倉”,次年,他敕令朱?在蘇州設立應奉局,以十條或二十條船為一綱,向東京運送奇石異木,用於花石綱的舟船和費用肯定會影響政府的漕運開支,其中包括以百萬貫購買六百萬石米的政府經費。北宋朝廷大大減弱了平抑東京糧價的能力,無疑是放棄與私家糧商的競爭地位,糧商們趁機紛紛向東京漕運糧食,在囤積中等待善價。千真萬確的事實是:官倉漸漸空虛了,至北宋末,開封的糧價較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上漲了100倍以上!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