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周老人向記者展示其曾祖父在咸豐六年制作的皮影。供圖:譚青
“改革開放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才開始恢復制作皮影。我最大的心願是能夠多教幾個徒弟,不讓凝聚了幾代人智慧和汗水的劉氏皮影絕活失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家寨皮影戲第四代傳人劉永周對記者說。
今年72歲的劉永周是雲南省騰沖縣固東鎮順利村劉家寨人,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稱號。劉永周十一二歲就跟隨父親學習制作、表演皮影,至今已經60多年。傳承至今,他制作的皮影人物惟妙惟肖,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騰沖皮影戲,當地又稱“皮人戲”、“燈影子”,明洪武年間從湖廣、四川一帶傳入,有據可查的歷史已有200多年。和中國其它地方的皮影戲一樣,騰沖皮影戲幾乎集中了剪紙、窗花、門畫、工藝美術、雕刻等所有的中國造型藝術,和地方戲、相聲、口技等傳統表演藝術。在民國初年至抗戰前期,騰沖皮影表演極為興盛,名噪一時的皮影戲班子最多時曾達80多個。據老人介紹,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它就是村民們的“手工電影”,叫它“土電影”。
劉永周老人從箱子中小心翼翼的拿出了兩個皮影,向記者介紹說,“武僧”形象的皮影是他曾祖父在咸豐六年制作的,作品距今已近160年的歷史。“道姑”形象的皮影是他的父親制作的,那時候其父親開始創新,從這個時候開始,皮影開始著色。兩個歷史悠久的皮影雕鏤考究,線條精細,動起來仍舊惟妙惟肖。劉永周老人說,他的父親曾經制作的《沙家?》《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幾十箱上千個現代皮影,在文革后期被燒毀,僅有他藏在祖母的棺材裡的幾十個得以保存下來。之后他一度停止了皮影戲的制作、表演。改革開放后,為留住這一民間藝術瑰寶,騰沖有關部門開始積極的搶救工作。其制作的皮影靠子還參加了“建國五十周年雲南民族民間美術藝人精品展”。現在,以劉永周兒子為代表的第五代和其孫子為代表的第六代為挽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皮影靠子開發成工藝品銷售,並讓皮影戲走進校園,已經受邀赴多地小學表演。
劉永周老人說,雖然如今學皮影制作的人也達到了十余人,但會演皮影戲的人卻是越來越少,吹拉彈唱演全會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希望這種民俗文化能夠有更多人關注和熱愛,從根本上去傳承,去發揚,去延續皮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