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化財廳(文物局)2日宣布,在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將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4國聯合申報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此,拔河成為韓國第18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文字記載,拔河起源於2500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這樣一項在中國擁有悠久歷史、民間普及程度極高的運動項目,怎麼成了韓國的了?
拔河的起源
拔河最初叫“鉤強”或“牽鉤”。據《墨子·魯問》記載,春秋時期,楚國與越國在長江上作戰,楚國屢次失敗。名匠公輸班(即魯班)為楚國設計了“鉤強”這種水戰利器,可以鉤住敵船,令其進退不能,便於己方殺敵。此后,楚國在水軍訓練中用薄竹片劈成細條做成的“篾纜”代替長鉤,將士分成兩隊,各執一端對拉,互相較力。這便是拔河的雛形。
后來,拔河從軍隊逐漸普及到民間,《隋書·地理志》稱,故楚地南郡、襄陽一帶“有牽鉤之戲”,“鉤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謠,振驚遠近”。
到了唐代,拔河活動較多。《新唐書》記載,民間通常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拔河活動。據《唐語林》載,唐玄宗曾多次在皇宮設拔河戲,其中一次有上千人參加,還邀請各國使節觀看,大臣張說曾用“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的詩句來描繪此次拔河盛況。
元代以后,關於拔河的記載很少見到。清末,西方拔河運動傳入我國,被列入學校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此后,我國古代的拔河形式逐漸消失。
韓國拔河與唐代拔河
按照韓國拔河協會的說法,韓式拔河起源於韓國婦女織布時,把漂白、擰布時的動作逐漸編為拔河游戲。這種說法暫且待考,但近年來,韓國在推廣拔河文化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位於首爾以南120公裡處的唐津郡機池市的拔河比賽已有450年歷史,還延伸出一年一度的國際拔河節。
機池市拔河大賽在每年正月12日和13日進行,頭一天舉行兩村之間的兒童拔河,第二天進行大規模的成年男子拔河比賽。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韓國,拔河已超出了普通的競賽范疇,而是融入當地的風俗文化、歷史傳承——祈求神靈五谷豐登、彰顯民族協作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的拔河與我們印象中的拔河並不相同,而和中國唐代的拔河有些類似。
韓國拔河用的繩索用稻草繩捻成,有主干繩分支繩之分,根據參加人數,確定繩的粗細長短。一般來說,幾百人參加比賽的主干繩直徑為50到60厘米左右,長300到400米,每隔1到2米拴一根分支繩,多的有100多根支繩。
再看唐代拔河。在唐人封燕的記載中,比賽用粗大的麻繩,繩長四五十丈,在大繩的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拔河的人將小索挂於胸前,便於使力。
都是一根主干繩,多根分支繩,唯一的區別是一個是用稻草繩,一個用麻繩。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