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靖江王陵考古项目完成田野工作 7座靖江王陵露真容【4】

龚亮勇 杨亚

2015年01月29日15:11    来源:广西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靖江王陵考古项目完成田野工作 7座靖江王陵露真容

  王陵“兴衰”

  而各个王陵相似之中的不同之处,从另一个方面印证着那一段历史。

  沿着此次发掘清理的7座王陵探寻,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往后推移,陵园面积逐步变小。从靖江王陵群,似乎可以窥见整个明朝的兴衰。

  站在“二代”悼僖王的陵园中心,记者试图找到外墙地点,但由于面积太大,无法目及。其363亩的面积是所有陵园中最大的。处于明代早期的悼僖王,由于财力俸禄雄厚,陵园建设没有太多限制,规模大出其他陵园数倍。

  到了明朝中期的昭和王陵,“王府造坟”已有明确的规定,面积在30多亩。

  相比于前几代王陵的“盛大”,“十一代”“十二代”末期王陵则相对显得有些“小气”。记者在“十二代”荣穆王陵看到,这里位于尧山西麓的最北面,偏离亲族较远。与其他陵园的“回”字形、缓坡相比,这里成“日”字形,而且地势高差很大,俨然一个大陡坡,整体面积不到10亩。

  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业务科科长张阳江介绍,到了明朝晚期,由于王府开枝散叶,吃俸禄的人员越来越庞大,王府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末期王陵的精简,或许正是这种情况的一种体现。

  “当时的藩王之于桂林,较为特殊。他们没有实际的兵权,不能工作,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属于寄生阶层,生活主要依靠朝廷发放的俸禄。”张阳江说,他们似乎游离于城市之外,

  但无可否认的是,藩王留在桂林的这段历史,也让桂林这座城市显得更加特别。如今回望,靖江王国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于增加城市的历史厚重感而言,弥足珍贵。

  曾祥忠称,那时藩王来到桂林,也将中原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带到这里,通过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无疑对桂林及周边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时曾在桂林来过的葡萄牙商人佩雷拉做过一些记载。关于靖江王城的建筑,他写道:“全部围墙组成了一个四边形,周长如此之长,有人说和果阿的全部城墙一样长。每一面墙上都开着一扇门,上面有门楼,是木建的,极为精致……”

  另外,他还特别提到在桂林所见的特殊居民,这些居民包括:摩尔人、鞑靼人、莫卧尔人、缅甸人和老挝人。

  “从一些记载来看,明朝时期的桂林社会发达、经济繁荣,是整个岭南区域的中心。”曾祥忠认为靖江王对于当时的桂林有着特殊意义。

  如今,靖江王族们在城市东郊的尧山已悄无声息地长眠了数百年,但是他们留下的印记,并未被时光完全消磨。

  记者龚亮勇 杨亚 见习记者吴思思 文/摄(除署名外)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