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评:“点翠头面”之争是一次文明进步

牛春梅

2015年04月27日07:40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点翠”之争是一次文明进步

  牛春梅

  天津京剧演员刘桂娟一条关于京剧“点翠头面”的微博,最近引起了极大争议。微博中,她展示了剧团为其配备的“点翠头面”,并称其中的点翠是从八十只翠鸟身上取下的羽毛,价值数十万元。这条微博让许多原本对京剧并不了解的普通人,蓦然发现国粹传统之美竟然藏着“活鸟取毛”的残忍做法,于是立即抨击之,遂引发了一场国粹与环保的“点翠”之争。

  先来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作为一项传统技艺的“点翠头面”,是收集几十只翠鸟翅膀下面的羽毛点缀演员的头面,因为只有从活鸟身上取毛才能保证亮丽的颜色,只为了名角儿头上的那一抹蓝,就有可能让几十只翠鸟丧命。对于戏曲家来说,这是戏曲艺术鼎盛时期对细节精益求精的历史证明;可对今天的环保人士来说,大概就是残忍了。

  旁观戏曲艺术家和环保人士这几日针锋相对的争论,双方完全不在同一个语境之下。一方聊艺术,一方说环保,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都没有错,可惜的是彼此之间却没能搭上话。不过,换个乐观一点的心态来看,这样的对话与其说是国粹与环保之争,倒不如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隔空对话,其中还是有些积极意义的。

  “点翠”工艺的存在已经有几百年了,为什么到今天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京剧艺术中像“点翠”这样,让环保人士不能忍的传统还有很多,比如演员头上的翎子是用野鸡尾部最长的羽毛制成的,据说也要活取的才好看,才能展示演员的风采。京胡等乐器也要用蟒蛇皮,而且特别讲究一条蟒身上只有背部的一小块最好,还得是野生蟒皮最好。要不是有了“点翠头面”引发的争议,人们或许不会了解到这些情况。

  环保人士也应该注意到,“残忍”的传统背后,有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局限。以蟒皮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国家将野生蟒蛇列为受保护动物,国内院团赴外演出时,经常有乐器因为使用了蟒皮而被禁止入关。为此,业内人士专门研制了仿生蟒皮来代替,这种替代品在以前就不可能被生产出来。以今天的技术手段来看,点翠、雉鸡翎也都并非不可替代。

  当京剧趟过几百年的历史长河来到今天,要想继续保有生命力就不可能在孤岛上生存,必须参与到现代生活中。现代人也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定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追求,而应该真正走入其中,去了解我们的祖辈是如何创造了灿若星河的文化,并且去思考如何用今天的方式去延续这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点翠之争”本身是一件好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社会文明的进步,而这样的进步与历史和未来都有着密切联系。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