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乔石子女谈父母相识往事:爸爸的沉稳干练吸引了妈妈【2】

2015年07月03日07:19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联合晚报》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可能是妈妈人生中最珍贵而难忘的时光。她把报上自己的文章剪下来,整整齐齐地贴好保存起来。在她生前我们也会听她时常提到《联合晚报》的事情。可以想见,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年轻人在生命力最旺盛的年代,得以用无限的创造力为实现理想而战斗,会是何等样的幸福!妈妈一生都从事文字工作,解放后再没做过记者。她做过秘书,后来长期做研究工作,为中央编辑简报,写过大量研究报告,全都没有署名。她在我们记忆中最突出的形象,是在台灯下伏案疾书的清晰身影,是她飞速写下的一页又一页的娟秀的蝇头小字,那像一幅幅连贯优雅的电影画面,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中。而今,这些写于1946—1947年间的她的文章,才使我们得以领略她二十岁出头时就显露出来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才华。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她认识了在同一报社担任编辑的爸爸,爸爸的沉稳干练以及分析事物、洞悉形势的能力吸引了她。爸爸不过年长妈妈两岁,据妈妈讲,他年纪轻轻即被同事称为“老蒋”、“老乔”,其老成持重可见一斑。在旧上海这一繁华之地,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也曾漫步于霓虹灯下、携手在电影院中。多年以后,妈妈还记得爸爸为她讲述了他身边的“七十二家房客”,生动地描述了那时上海底层市民的困苦与挣扎,进而谈到进行一场革命的必要性以及献身这一事业的光荣意义。妈妈由衷地钦佩赞赏他的分析与思辨能力,使她改造社会的使命感更加强烈。或许,正是性格的反差与互补使他们互相吸引,他们的爱情就在这时萌生并逐渐成熟。

妈妈到上海不久,接受了地下党布置的护送表姐陈琏夫妇穿越敌占区、进入解放区的任务。他们从上海出发,经过千里跋涉,辗转到达华北,进入北平,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任务完成后,她留在刚成立的团中央工作,直到1952年调到浙江和爸爸成婚。

妈妈和爸爸年龄相近,资历相仿,妈妈的能力与水平一直受到同事们的赞誉,她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从来没有盛气凌人的“女强人”派头或“大小姐”脾气。她天然地为别人着想,本能地恭谨谦和,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心甘情愿地辅佐丈夫。他们年轻时在生活中当然也免不了磕磕碰碰,高峰低谷,但或许正是所谓“一物降一物”,妈妈与爸爸的相互钦佩和仰慕都是发自内心、终生不渝的,正是这种历久弥坚的互爱互补使得他们相濡以沫,长相厮守,携手一生。妈妈对爸爸的生活与工作的帮助和影响是巨大的,了解妈妈的领导同志说过,领导人的夫人中,郁文无疑是给丈夫加分的!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易潇、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