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3日电(唐平)由中央电视台、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联合策划出品的抗战史诗巨制《东北抗日联军》将于7月4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7月2日,导演李文岐携主演王洛勇(饰演杨靖宇)、成泰燊(饰演赵尚志)、刘威葳(饰演赵一曼)独家做客人民网访谈。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访谈中,主创团队们侃侃而谈,将一帧帧画面串联成线。宛如冲印胶片时从显影到定影,空白的相纸在创作者们10个月不舍昼夜的努力下,慢慢呈现、还原出历史的本色,东北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和抗联英雄们气壮山河的事迹也从模糊抽象变得棱角分明。无论是刘威葳的几番辞演,还是王洛勇的祈求争取,这些主演们都是为了真实再现英雄本色,抛去脸谱化和程式化的表演,用心去贴近这片黑土地,用汗水与泪水去塑造出抗联将士的铮铮铁骨与不屈灵魂。
刘威葳多次辞演 以示弱感演活“抗战之母”
据悉,导演李文岐可谓是演员刘威葳演艺事业的启蒙恩师。在访谈中,刘威葳一直喊李文岐李叔,“我16岁上高二时,在黑龙江电视台兼任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叔让我首次来演电视剧,还鼓励我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我最后才能成为一名职业演员。应该说李叔是我的伯乐,我的恩师”。然而,2012年当恩师李文岐向刘威葳发出饰演赵一曼的邀约时,刘威葳一度退缩了,甚至多次婉言辞演。面对人民网镜头,也当着导演李文岐的面,刘威葳首次披露了当年的心里矛盾,“其实我是欣喜若狂的,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能所有的演员都想尝试。但是我冷静下来后,觉得演不了。我长得比较弱小一点,没有人们印象中赵一曼那种高大全的形象”。在恩师的建议下,刘威葳做了很多的案头工作,几乎通读了一遍能找到的关于赵一曼的所有文字、影像资料,可她还是选择了拒绝。“越是看到这些资料,我越觉得我离她很远。后人们写的故事是概念化的,赵一曼成了一个符号,是一个宁死不屈的抗日女英雄。如果我演的话,我希望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能够真正打动观众。”
此后,李文岐紧急联系编剧,对赵一曼这个角色做了很多的润色,并对刘威葳展开了最后一次也是扭转局面的一次游说。刘威葳回忆:“最后一次谈话时,李叔说赵一曼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她是一个母亲,而且她给她的儿子留过的遗书我们上学时都学过。他说想把赵一曼定位为‘抗联之母’。这个非常非常打动我。因为我觉得一个女英雄,如果她还是一个母亲的话,她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勇敢、执著、智慧以外,还有这种慈悲、母性和爱,这个人物就很饱满了。”
刘威葳曾在《风声传奇》中诠释过革命者李宁玉,也曾在多次场合提过影响至深的一本书《孤独六讲》,正是这部书让她化解了心中郁结的“信仰危机”。刘威葳说,书中有一讲是讲革命的孤独,“对于参加革命的女性来说,她们的家庭出身都非常好,像赵一曼,父亲是地主,从小念过私塾,她是黄埔军校的女学生,那时候是凤毛麟角的。她是一个气质很非凡的女性,她的情怀和所有女性都不一样。从这些人的身世中,我慢慢感受到了他们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我要自己信以为真,才能演好这些女英雄们”。
在出演赵一曼的过程中,刘威葳还加入“示弱”的元素,以便让观众更能进入英雄的内心,让这个坚强不屈的女英雄多了一具“可亲可近”的人情味。刘威葳说:“很多人听到赵一曼,就觉得她应该让日本人拿她没有办法,她就应该经历这些酷刑。但是你想过没有,她为什么要经历这些酷刑。母亲这个身份,她对儿子的思念,对幸福家庭的向往,我觉得都是赵一曼身上示弱的一部分。她想让儿子成长在一个有希望的中国,所以才会离开儿子参加革命,最终让更多的孩子受到这种庇护。我觉得赵一曼身上有很矛盾的地方,这些地方是非常有血有肉的。”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