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的是深夜,短的是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过最漫长的那一夜,但天一定会亮起来。”“70后”悬疑小说家蔡骏新书《最漫长的那一夜》近日出版,其作品迄今已被翻译为英、俄、韩、泰、越等多种文字出版,不仅受到网友追捧,也赢得传统文学界好评。上海作协近日专门举行研讨会探讨蔡骏悬疑小说“畅销不通俗”的独特现象。
蔡骏1978年出生,22岁初登文坛发表小说,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至今已出版中长篇小说20多部,作品销量突破1200万册。他的作品如《偷窥一百二十天》《生死河》《谋杀似水年华》《人间》等,已有多部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作为披着悬疑“外袍”的社会观察者,蔡骏用旁观而略带悲悯的视角,在从北京、喀什到香港、纽约的19个惊悚故事之间,密密编织了一幅当下中国的另类社会画卷。
在短篇小说集《最漫长的那一夜》中,19篇关于黑夜的故事波谲诡异、亦真亦幻,却又都一一真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人间冷暖。外滩游轮上富豪夜宴的幕后老板、游戏公司女职员、流落香港的上海代购、爱好《小时代》的失足女……
蔡骏笔下的悬疑故事,交织着青春成长记忆,也记录着一代人的命运与机遇。类似“变形金刚”“哆啦A梦”“北京一夜”“东京爱情故事”这样的时间与流行文化符号在小说中比比皆是,错落镶嵌,组成一部“70后”“80后”的成长史。
“专做悬疑和专做纯文学不是一件难事,将悬疑和纯文学结合起来并且能够恰好地呼应社会热点问题,进而能够表达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才着实是一件难事。社会观察为什么以悬疑体裁作外衣才能获得这么高的人气?披着悬疑外衣的社会观察者观察的角度和深度的选择和取舍应该遵从一个什么样的原则?”蔡骏在书中严肃地追问。
“悬疑也好、科幻也好、穿越也罢,其实都是现实世界的衍生,都是人类普遍感受价值观的体验、记录和宣扬。”在上海作协举办的蔡骏作品研讨会上,上海作家协会、小说专业委员会主任沈嘉禄给了蔡骏一个答案。
沈嘉禄评论说,蔡骏的悬疑小说非常聪明,别具一格,因为他用悬疑来“避免现实世界的暗礁”,从而更加有效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
上海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村说,人们寄望蔡骏成为中国的“东野圭吾”。但蔡骏已有自身的特质,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人文情怀,“他在杀人故事之中加进了对世界的很多想法,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文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