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不單自己痴迷氣功
還號召弟弟一起練
我國古代,很多名人都對氣功“情有獨鐘”。唐朝時,太醫署就設置了導引按摩專科,採用按摩的外氣療法,氣功地位大大提高,不少名人都是氣功擁躉。不過他們修煉的方式,主要是參禪靜坐。大詩人王維就是氣功家,在《山中示弟》一詩中,他描述了自己在山中靜習禪定的切身感受。白居易一生疾病纏身,更是與氣功結下不解之緣。《靜坐詩》中描述了自己靜坐鍛煉過程中的身心感受:“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宋朝蘇軾和陸游也對氣功頗有研究。蘇軾不僅自己練習各派氣功,還寫了不少練功筆記﹔不僅自己練,他還專門寫信給弟弟蘇轍,和他討論自己練氣功的切身體會,讓弟弟也用心感受。
陸游也多次在詩文中提到自己“效五禽”“學鳥伸”“習按摩”的氣功修煉。
《易筋經》是本按摩教程
“內練一口氣”練的就是氣功
在金庸小說中《易筋經》被稱為“武林第一絕學”,化腐朽為神奇,不但讓游坦之克制住體內劇毒、保住性命,還修煉成很高的內功。《笑傲江湖》中令狐沖也用《易筋經》化解了體內“吸星大法”的遺患。
“易筋經”就是氣功中的一種。武俠影視作品中,類似傳奇事情很常見。“高人”盤腿運氣,一出掌就發出排山倒海的力量,輕則數十人倒地身亡,重則山崩地裂。“氣功”真有這麼大威力嗎?
“你盤腿坐著,突然出掌,試試有多大威力?推倒個3歲的娃娃問題不大,推倒幾個壯漢?這事兒恐怕誰都辦不到,腿盤著根本使不上勁。小說、電影中威力無窮的易筋經,其實最初就是按摩。”宋萬煦說。
《易筋經》最初為達摩祖師所著,宋元以前已廣為流傳於少林寺僧眾中。講究內外兼練,內功就是靜坐參禪,但是坐久了容易氣血瘀滯,需要以外功來活動筋骨,剛開始是進行腹部按摩,不過這種按摩很講究,要根據氣候變化,按照定式,從右推向左,施力要從輕到重。后來才漸漸變成一種活動筋骨的健身方式。
“我們常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的這口‘氣’就是‘氣功’。1958年,我剛進省隊時,教練就讓我們練‘氣’。怎麼練?馬步站樁,一站就是45分鐘,採用腹式呼吸。練過之后就會發現,在練武功時,更有爆發力,能自動調整呼吸,張弛有度,不容易疲勞。所以,練武的人,練氣功是很必要的,但是氣功絕不是一種很厲害的功夫,它其實是基本功。”宋萬煦說道。
氣功不可能包治百病
但能讓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健身氣功是中華文化和中醫學的瑰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對人的養生、保健有巨大貢獻。一些病人通過練氣功,進行心理調整,有了克服疾病的樂觀情緒,對於治療有很好的幫助,但是氣功隻能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和養生鍛煉方法,不可能‘包治百病’。”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養生學”學術帶頭人謝英彪告訴記者。
專家曾在無錫、上海等地做實驗,對323名年齡在50到75歲的中老年群眾進行氣功教學,每周進行不少於4次的練習,每次1小時,3個月后,女性的腰圍變細,練習者心血管機能、呼吸機能等明顯改善,握力也增強了。
“我們也在小學開展了氣功教學的實驗。練了一段時間,老師們反饋,孩子們學習時入靜更快,也更加專注了。”江蘇省健身氣功管理辦公室主任趙玉坤告訴記者,現在國家推行的健身氣功,像五禽戲、易筋經、六字訣、八段錦、大舞等在家就可以練習,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唐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