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不斷有自稱“氣功大師”的人被打假、拆穿,但是“氣功”到底是門什麼樣的功夫,一直以來,大家都說不清楚。其實,不隻現在有“氣功神話”,史書中也不乏神乎其神的“氣功大師”,用自帶的“真氣”就讓半身不遂的老太太站起來走路了。不僅如此,氣功還有不少鐵杆粉絲,蘇軾、王維都是資深氣功愛好者,有詩為証。但問題是,什麼叫氣功,氣功它到底是種什麼樣的功?
可延年益壽,還是治國“良藥”?
其實它只是一種養生保健的方法
氣功最初產生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黃帝內經素問 移精變氣論》中寫道:“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在勞動中,人不斷調整呼吸,達到最舒服的狀態,自然地形成一種節律:勞動時身體散熱,呼吸加深加快﹔一停下來,呼吸就變得平穩,體內余熱排出,身體變得涼爽。這種簡單的勞動和靜息方式便是氣功的起源。
因為江河泛濫,濕氣彌漫,不少人患上了關節炎,於是人們在日常勞動外,模仿動物的行為,創造了一些新動作,漸漸和舞蹈融為一體,並借此緩解寒濕導致的病痛。在生存得到保証后,人們開始追求延年益壽,青春永駐,這時,氣功又發揮了它的功用。《淮南子 詮言訓》中記載:“龜三千歲。”東漢高誘注:“龜吐故納新,故壽三千歲。”人們於是紛紛模仿龜、鶴等長壽動物呼吸的姿勢。在青海樂都地區出土的一件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罐,上面就有一個模仿龜呼吸吐納姿勢的人像。
不僅如此,氣功還被古代先賢看作治國的“良藥”。傳說商湯向伊尹詢問治天下的道理,伊尹回答他說,治天下應先治身,治身就要從氣功鍛煉開始。《呂氏春秋 先己篇》記述了伊尹的這段話:“凡事之本,先必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夭年。此之謂真人。”
“氣功是通過調整呼吸、身體和意識(調息、調身、調心),達到強身健體目的的一種養生保健方法。”原中國地質體育協會主席宋萬煦告訴記者,氣功分成內練和外練兩種形式。像佛家參禪、道家的周天功和儒家的靜坐這樣一些強調靜坐、冥思的修煉都屬於內練﹔而太極拳這樣強調身體運動的則屬於外練。“無論是內練還是外練,主要目的都是為了養生保健,現在說到氣功,就是指健身氣功。”
《晉書》裡的幸靈大師
能用“真氣”為人治病
古人也曾對氣功趨之若?。東漢哲學家王充是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早年他對氣功中的辟谷食氣、導引行氣,持強烈批判態度,到了晚年,他自己卻拜倒在氣功面前。不過,他還是理性地認識到“吞藥、養性,能令人無病,不能壽之為仙”。
范曄也在《后漢書》中指出“夫熊經鳥伸,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續骨之膏”。意思是說氣功雖有保健作用,那也只是在沒病前,長期鍛煉有用。一旦傷寒、骨折發生,有病還是要治病,光靠氣功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在缺醫少藥的古代,人們還是把治愈疾病的願望寄托在氣功上了,不少典籍上都出現了一些天賦異稟的“氣功大師”。《晉書》裡就記載了一個叫“幸靈”的氣功大師,他甚至不需要練氣功,體內有一種自發的氣,用這種氣能為人治病。
書中記載,當時,呂猗的母親皇氏半身不遂,癱瘓在床十多年了。幸靈去給她治病,他在距離皇氏幾尺的位置坐下,閉目凝神,過了一會兒,對呂猗說:“去把你的母親扶起來吧。”呂猗不相信,幸靈對他說隻管去扶,然后兩個人把老太太攙了起來。過了一會兒,老太太竟然就能自由行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