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尷尬的龍王們 為何在西游記裡的命運如此不堪?

2014年01月07日07:22    來源:新快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尷尬的龍王們 為何在西游記裡的命運如此不堪?

  ■孫悟空大鬧龍宮,取走金箍棒,嚇得東海龍王掩面躲避。(圖片來自網絡)

  ●陳思呈,非資深閱讀者,不自由撰稿人。現供職於新快報文化新聞部。

  龍王們一直謹慎做“龍”,小心駛得萬年船

  與在民間的顯貴地位不同,《西游記》中的龍王們似乎沒有什麼威風。它們或懦弱、或無能、或潦倒、或古怪,或者干脆很倒霉。

  比如四海龍王。先看看孫悟空怎麼去欺負東海龍王的。當時孫悟空徑入東海龍宮,一到就不客氣地聲稱要來告求一件“神器”。老龍王並不認識孫悟空,但態度十分謙恭,口中頻稱“上仙”。

  老龍王“獻鋼叉嫌小,奉畫戟嫌輕”,后來領他去看這塊“鎮海神針”,孫悟空發覺它能大能小,靈通廣大,馬上收了寶貝,笑嘻嘻隻說一句“多謝賢鄰厚意”。龍王的反應是點頭哈腰:不敢,不敢。

  拿了寶貝后的孫悟空卻還不走,說如果沒有這個金箍棒,那倒也罷了,現在有了金箍棒,就得有一套好衣服來配它。好衣服哪裡來?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老龍王你就“為人為徹”,給我配身好衣服吧!沒有?真個沒有?那就和你試試此鐵!

  東海老龍王嚇得哆嗦,趕緊叫來另三海龍王。大家都不敢對孫悟空怎麼樣,於是這個拿出一雙藕絲步雲履,那個貢獻一副鎖子黃金甲,這個奉上一頂鳳翅紫金冠,湊了一身華麗披挂。孫悟空打扮停當,口裡對眾龍喊著“聒噪!聒躁!”一路打將出去了。

  孫悟空固然一向囂張,但東海龍王也著實太低聲下氣了點。這大概可以說明他的地位: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莫明其妙地就有孫悟空這類強盜隨便闖入,騁凶騁勢,看樣子,老龍王沒有什麼自我保護的好辦法。

  就算這樣,四海龍王在西游記裡的龍王們中,也算是最有優勢的。他們遇到這等不平之事,起碼事后還可以跟玉帝告告狀,算是與上面“說得上話”的。

  涇河龍王就更慘了。河比海小,管轄范圍就小,涇河龍王的地位更低。涇河龍王算得上取經事件的關鍵人物,如果不是他與算卦先生袁守誠爭一口氣,他就不會去擅改下雨的數量和時辰,如果不改雨量時辰,他就不會被告死罪,如果不被告死罪,他就不會去求唐太宗救他,如果不求唐太宗,唐太宗就不會“許救反誅”,因此被拉到地府去走一遭,如果唐太宗不去地府走一遭,也就不知自己還有二十年陽壽,也不會承諾到陽間做一個“水陸大會”,普諭世人為善,如果唐太宗不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陳玄奘開建大會,那麼也就不會有取“大乘佛法三藏”一事。所以說,取經一事由是而來。

  問題是,涇河龍王只是擅自更改了一下雨量和時辰,怎麼就罪足以致死?怎麼著都只是一次工作失誤。龍王的地位,顯然是隨時叫你死就死的形勢,像涇河龍王那種拎不清的,妄求要賭一口氣,最終就隻能由此斷氣。

  西海龍王敖閏(后面章節說其名是敖順)就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的性格一向小心謹慎。他的兒子小白龍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他告為忤逆,打了三百,不日遭誅。這事件裡,西海龍王的表現真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但似乎也有點小題大作,中國傳統裡一個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傳統,也就是“親親相隱”,為親人隱瞞罪行從人倫上講都能獲得同情,這位西海龍王倒好,來個對著干。

  假如這裡面沒有陰謀,那麼隻能解釋為,西海龍王一直是謹慎做“龍”,不惹是非,小心才駛得萬年船。所以對自己的兒子過度嚴厲,以至出離常情。

  小白龍確實很苦命,差一點就因燒了一顆明珠而死掉不說,被觀音救了之后,加入了取經團,算是走上贖罪之路,卻是作為一隻坐騎,連“徒弟”都說不上。如果說他是勞改犯,那麼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哪個不是勞改犯呢?而且他們哪一個罪孽比他輕呢?如果說他是動物,那麼孫悟空、豬八戒不也都是動物?由小白龍的情況來看,龍這種動物,完全不比豬和猴這些動物高貴。

  堂堂龍王變成鯉魚居然被撈到市場上賣了,自身不保啊

  《西游記》裡還有兩個出鏡率比較低的龍王,一個是洪江龍王。唐僧的親爹陳光蕊出門當官之前的某天早上,放生了一條金色鯉魚,這條魚就是洪江龍王。——怎麼搞的?洪江龍王變成鯉魚居然也被撈到市場上賣了,自身不保啊。

  另一個是烏雞國的井龍王。當時豬八戒沉到井水裡,見到井龍王的住處家徒四壁。井龍王要豬八戒背走烏雞國國王,豬八戒索錢,他什麼都拿不出來。看情況,不是裝窮,是真沒有。

  而亂石山碧波潭的萬聖龍王呢?“牛魔王戰罷赴華筵”,赴的就是萬聖龍王的筵。當時孫悟空正因借芭蕉扇的事在積雷山與牛魔王大戰,忽聽到山峰上有人叫牛爺爺“幸賜早臨,好安座也”。牛王聞說,不打了,趕緊往亂石山碧波潭去了。

  借孫悟空的眼睛看來,萬聖龍王當時的生活情調是不錯的,呼朋喚友,觥籌交錯,一眾龍婆龍子龍女龍孫陪伴在側,誰知禍起東床,他的女婿九頭虫,野心勃勃地偷了祭賽國金光寺國寶塔上的舍利子,女兒萬聖公主,又偷了王母娘娘的九葉靈芝草。

  唐僧師徒幾位來到祭賽國,就像神探降臨。除暴安良成癖的孫悟空前去向九頭虫索要寶貝、大打出手,結果九頭虫負傷逃走,萬聖龍王以及龍子龍女龍孫們,則全部被打死掉。老龍婆被穿了琵琶骨,鎖在金光寺塔心柱上,長期給他們看守寶貝,金光寺從此還改名稱“伏龍寺”。

  龍王其實就是一個管水的基層干部

  龍在中國,曾很顯貴,為何到了《西游記》裡,龍王們的命運一個個如此不堪?

  也許首先因為,龍與龍王,是兩個概念。據說,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並無龍王一說。“古文獻中的龍,是自由地馳騁於天地之間的存在,然而,龍王卻是統治地上某一特定地域的。……所謂龍王,並不是作為龍家族一族之長的王,而是指受封於某地為王的龍。因此,龍王必定與某一特定地域維系在一起。”(中野美代子《西游記的秘密》)

  於是,在中國的農村,很多傳說認為,池塘裡、水井裡都住著龍王。龍王龍婆的后代繁衍眾多的結果,是使他們的管轄范圍越劃分越小。物以稀為貴,地小龍王多,自然就不那麼“貴”了。

  大家都有印象,西游記裡的土地爺,地位很卑微,經常受孫悟空他們的氣。比如號山的土地爺,就像紅孩兒的家奴,就是因為土地爺管轄的地方小,郵票大的地兒都會有個土地爺,屬於最最基層的神仙。而龍王,與土地爺比,工作性質有點接近,只是一個管地,一個管水。龍王們好也好不了多少。

  “龍王”這個概念,其實是隨著佛教經典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在印度,龍遠遠沒有中國傳統龍的神聖,在印度的動物崇拜中,金翅鳥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龍經常是金翅鳥的獵物。金翅鳥每天以龍為食,一天需要一條大龍王,五百條小龍。所以,從佛教經典傳入的“龍王”形象,地位不高,也不難理解。

  但龍王們也有不甘心的時候。比如小白龍,取經團成員一直當它透明,孫悟空有次帶著調戲的口氣拿他打諢,在朱紫國讓他撒點馬尿糊弄國王,小白龍忽然“跳將起來,口吐人言,厲聲高叫”道:“師兄,你豈不知?我本是西海飛龍,因為犯了天條,觀音菩薩救了我,將我鋸了角,退了鱗,變作馬,馱師父往西天取經,將功折罪。我若過水撒尿,水中游魚食了成龍﹔過山撒尿,山中草木得味,變作靈芝,仙童採去長壽。我怎肯在此塵俗之處輕拋卻也?”

  小白龍每天忍辱負重,沉默行走。唐僧師徒遇到什麼災難,仿佛都與他無關,他也不幫忙,也不慌張,想不到在他內心,也有這樣一股傲氣。

  涇河龍王與賣卦先生賭一口氣,把自己的命也賭丟了。那一口氣就那麼重要?其實是巡水夜叉那一番話,正中了他的痛處:“若依此等算准,卻不將水族盡情打了?何以壯觀水府,何以躍浪翻婆,輔助大王威力?”

  說起來,《西游記》真是一部顛覆性的小說,潦倒窩囊的龍王也許也是其游戲手法之一,我老早說了啊,吳承恩就不是一個正經人。

  分享到: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