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其實,作曲家的世界你不懂

2014年01月12日10:44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其實,作曲家的世界你不懂

  網友熱傳《一句話概括作曲家風格》 本報約請專家做甄別

  最近,微信朋友圈裡熱傳《一句話概括作曲家風格》,用俏皮生活化的語言簡述了巴赫、亨德爾、貝多芬、莫扎特等多位世界著名作曲家的藝術風格。有人熱捧之余也有人提出批評並指出其中錯漏。本報特邀知名作曲家羅慧山點評,為讀者甄別正誤。

  策劃 蘇蕾

  撰文 記者李淵航

  一句話神帖

  橫掃古典樂界眾名家

  最近網絡上關於古典音樂的神帖層出不窮,先有《古典音樂拯救你的生活》,開出“音樂解藥”,使你被老板罵、對工作有抵觸、焦慮又失眠時,都能通過聽古典樂來撫慰療傷甚至巧渡迷津。這幾天,又有一篇《一句話概括作曲家的風格》橫空出世,帖子囊括幾乎所有作曲家,將其風格提綱挈領地作一句話總結,正被網友瘋狂轉發。

  在這篇據說由眾多網友共同完成的帖子裡,巴赫幽幽說道:“音樂信手拈來,不帶走一絲雲彩。”莫扎特悄悄嘀咕:“我有個秘密:我是天才,大家都嫉妒我。”車爾尼憤憤不平地碎碎念:“我在作曲方面確實沒什麼天分,但我的曲子絕對是所有學鋼琴的孩子都彈過的,並且不僅隻彈一本兒。你看,起碼《599》、《849》都要彈的吧?彈好了的話,《299》和《740》都要彈的吧。還有啊,有的孩子要單獨練左手或八度以及各種單項訓練的話,我還寫有《365》、《777》、《684》、《399》、《409》……”帕格尼尼霸氣側漏:“我拿小提琴玩死你!”鮑羅丁胸有成竹地表示:“作曲就像搗鼓化學品。”

  不少人看到此帖十分膜拜,認為該總結言簡意賅直中要害,一句話概括了“音樂學院好幾門課程”。有網友稱:“這種掃盲帖對我們這些音樂的門外漢十分有用。”也有人稱:“看完這一篇,出去跟妹子聊天,水准立即提高了好幾個檔次。”這令此帖堪稱“古典樂行家裝腔指南”。不過,也有人對細節提出異議:“嚴重不同意這一條——巴伯:‘男兒身女兒心,我的憂郁誰知道。’事實上,他是很傲慢很挑剔又很容易陷入絕望罷了。”也有人贊賞帖子之余,發現帖子挂一漏萬,有些作曲家成了漏網之魚:“怎麼能沒有哈農?”

  可做趣味閱讀 深究發現錯漏多

  對此,業內人士一方面覺得很欣慰,畢竟這說明關注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多了﹔另一方面又難掩擔憂,古典樂作曲家的生活、性格、成就乃至風格都卷帙浩繁,豈是一句話就能概括的?一句話總結背后會不會誤導初學者?

  知名作曲家羅慧山表示,伴隨著網絡文化的興起,各種快餐文化風起雲涌,像這種快速消費作曲家的網帖也屬此類情況。他說:“起碼說明很多人願意學習新東西,對古典音樂有興趣。但很多人其實並沒有精力也沒有心情去探究某位作曲家的歷史生平,去聽他所有的作品感受他的風格。所以,這種‘一句話神帖’就產生了,它甚至帶著點調侃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羅慧山認為,這對古典音樂的推廣會有些作用,“對於那些完全不懂行的門外漢可能會覺得好玩就關注古典音樂。”但對於那些有志學習的人,他還是建議他們“當做游戲,笑笑就好了”。因為,“藝術家最怕被隨便貼上標簽,這不是好事。”

  以貝多芬為例,他還作了深入的說明:“貝多芬三個字對我們來說就是一部浩瀚的古典音樂史。每當看到這個名字,我們會想到他所處的歷史大環境、他對音樂的貢獻、他的傳奇一生。但帖子裡的一句話很容易就把這個人簡單概括了事,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還沒開始理解,你就已開始誤讀了。”

  對於這種簡單粗暴的理解方式,羅慧山表示痛心疾首:“往大處說,這種做法貽害無窮,為什麼中國那麼多學音樂的,但大師出沒幾個?因為我們‘缺乏文化’。理解作曲家和他們的作品粗淺簡單,不去關注音樂史、音樂家生平、古典音樂所代表的文化,所以造成我們隻能成為技術高超,但情感、文化內涵欠缺的演奏者,難成大師。”

  據了解,這張帖子最初出現在社交網站上,由多位作者共同創作完成,之后不斷有音樂愛好者加入進來進行補充,最終浩浩蕩蕩地寫了3000多字,幾乎包括了所有知名的作曲家都“躺著中槍”。就在網友歡樂轉發的同時,也有其他專家同時提醒,雖然作曲家風格各異,但獨特的音樂風格僅用一兩句話概括難免有失偏頗,而且一位作曲家在不同時期的風格也是有變化發展的,這種技術掃盲帖當做有趣的文章看看也不錯,但不能當真。

  有此一說

  譚盾:有的人對我的作品評價太低,這不對,其實我的音樂裡那可是臥虎藏龍的。

  郭文景:都說我書生模樣土匪性格,曲子也一樣。

  羅西尼:《東成西就》不用我的《威廉·退爾》會死。

  肖斯塔科維奇:是報喜不報憂,還是報憂不報喜呢?還是有喜報喜有憂報憂呢?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家們說我是作曲家,而作曲家們又說我是鋼琴家……實際上我兩樣都很強!

  柴可夫斯基:我也悶騷,但我以柔克剛。老肖(肖斯塔科維奇)寫的是男人的音樂,我寫的也是,准確地說,我和老肖得加一塊兒才是個健全的男人。

  勃拉姆斯:我溫暖、我厚重,我糾結、我悶騷。

  德彪西:聽完后印象深刻的,才配叫印象派,比如我的音樂。

  小施特勞斯:聽爸爸的話,別讓他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他……

  (摘自朋友圈熱帖)

  一“診”到底

  巴赫、亨德爾門第不同

  莫扎特貝多芬一生寂寞

  對象:巴赫

  疑似:作曲靠天才,創作很容易

  診斷:生活有壓力,一生很努力

  帖子對巴赫的總結是“音樂信手拈來,不帶走一絲雲彩”。羅慧山笑稱,這純屬后人的想當然。當時,巴赫學音樂是很刻苦的,而且他不是專業作曲的,只是因工作需要,每天要作曲給教堂唱詩班演唱,結果他在業余時間的工作成就了很多偉大的作品,這種“無心插柳”其實包含了異於常人的天才和百分百的努力。

  羅慧山還表示,起初人們以為巴赫一生以演奏著稱而作品方面的成就乏陳可述。但事實証明,他不但“彈奏管風琴確實厲害,而且作曲也才華橫溢”。直到多年以后,大家發現留下的樂譜是如此的珍貴才感嘆他是個天才,“隻說他的成就是‘信手拈來’那麼輕鬆,這並非事實。”

  對象:海頓

  疑似:作曲很嚴肅

  診斷:和貝多芬相伴成為藝術高峰

  帖子裡對海頓的提煉是“嚴肅點兒,我在這兒作曲呢”。羅慧山表示,對於大部分作曲家,作曲都是嚴肅而勞心的勞動,“個別的如羅西尼確屬天才過人,游戲狀態下就把曲做了,其他人都很辛苦。”羅慧山特別指出,海頓和貝多芬是“哥倆好”,相互啟發影響,共同成為了古典樂歷史上的兩座高峰,“海頓在交響樂、奏鳴曲的結構上貢獻重大,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而貝多芬在海頓之后繼續發展交響樂,兩人相互影響,你看我干完了就在我的框架下再完善一下,我反過來也這樣干,相互啟發共同成為音樂巨人。”

  對象:亨德爾

  疑似:和巴赫不是一路人

  診斷:彼時聲名遠超巴赫

  與巴赫同期的亨德爾也被網友貼上標簽“別老拿我跟巴赫比,根本不是一路人!”對此,羅慧山也笑稱:“說他們‘根本不是一路人’也對。因為當時的亨德爾和巴赫身份、地位懸殊,一個是上流社會的貴族,一個是普通百姓。”他解釋說,在當時可以沒有巴赫,但是不能沒有亨德爾。比起巴赫的默默無聞,亨德爾則名聲在外,善於公關和交際。所以,有網友認為“巴赫不願意和亨德爾相提並論”就不對了,事實上是“亨德爾不願意與巴赫相提並論才對”。只是100年后,在后人的心目中巴赫已經超出亨德爾許多而已。

  對象:車爾尼

  疑似:隻會寫鋼琴練習曲

  診斷:的確是“人民的音樂教育家”

  車爾尼憤憤不平的碎碎念讓人印象深刻。羅慧山表示,車爾尼確實是鋼琴史上舉足輕重的一位作曲家。他緊追鋼琴制造技術發展的腳步,在鋼琴曲的創作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羅慧山稱,有人說車爾尼的作品藝術性低,但藝術就是生活,“你的作品能幫助成千上萬人輕鬆地進入音樂的殿堂,這就是最大的藝術。車爾尼一生致力於練習曲創作,傾注大量的心血。他的老師貝多芬寫一個曲子,他馬上根據其中的技術難點寫一個練習曲。這種針對大眾的創作,可以讓學習者快速入門。”

  對象:莫扎特

  疑似:別人都在嫉妒他

  診斷:當時欣賞其音樂的人並不多

  帖子中莫扎特被總結為“我有個秘密:我是天才,大家都嫉妒我。”羅慧山表示,莫扎特是天才不假。連恩格斯曾稱他為“最偉大的德國人”,歌德說他是“秉承了上帝旨意的創造力的化身”。

  不過,說很多人嫉妒他就不對了,因為當時懂得欣賞他的音樂的人並不多。“人們說起天才,總覺得他們光靠天分就能成功。但實際上莫扎特很辛苦也很努力,有些書吹噓說他作曲時下筆如飛,實際上沒那麼輕鬆。所以說,如果當時能有更多的人知道他、嫉妒他,那麼他反而更好了。”羅慧山說。

  對象:貝多芬

  疑似:音樂中的音樂

  診斷:他的作品是會發聲的思想

  帖子把貝多芬概括為:“我的音樂才叫做音樂,但是除了音樂……它什麼也不是。”羅慧山表示,貝多芬沒有把音樂當音樂,從他之后,音樂變成了一種文學、思想。他解釋說:“在貝多芬之后,音樂不再只是音響,而是會發出聲音的思想。音樂變成了一個容器,容納了更多內容。”“在此之前,作曲家為宮廷、教會工作,作品並沒有帶有多少思想。但從莫扎特開始,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思潮涌動,貝多芬的音樂創作難免會受到影響。他在作品中也注入了更多對人、對世界深層次的思考。”羅慧山說。對貝多芬來說,音樂是載體但也是武器,他要通過音樂表達思想、態度、對世界的理解。

  七嘴八舌

  好奇心是個好老師

  網傳“一句話神帖”橫掃歐洲古典樂界,一口唾沫擊中N位著名作曲家,這容易嗎?有網友贊嘆“這是技術帖”。但不少圈內人卻要搖頭嘆氣,覺得會誤人子弟,更有人鄙夷“此帖多謬論”。不容置疑的是,帖子已確實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君不見,朋友圈中熱傳之后,多少“專才型”的網友奮筆疾書,或糾錯或續筆,又熱議又追捧,忙個不亦樂乎。能夠營造這種學習氛圍的神帖,大概不是一般的“謬論帖”能夠相比的。其實,瑕不掩瑜。起碼熱帖3000字,覆蓋大半部歐洲古典音樂史,這還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而且,更值得一贊的是,這番熱情難得!

  事實上,我們的手機裡、網絡上,每天信息泛濫,垃圾帖、心靈雞湯+知音帖充斥眼帘。與之相比,這“一句話的音樂神帖”倒顯得技高一籌、信息量巨大且“有營養”得多。而且,能夠寫得如此引人入勝、深入淺出,也非易事。如此說來,這帖也算“含金帖”了。如果此帖還能引發大眾對古典音樂的好奇心、令門外漢也想窺探音樂聖殿中一磚半瓦的,就更加功德無量。畢竟,好奇心是個好老師,發個有些小瑕疵、小錯漏的帖子倒也無傷大雅。放心吧,有專業人士在,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更何況萬能的網絡原本就有“糾錯”功能,任何瑕疵和錯漏都會如同太陽下的小冰屑,不消瞬間即破解。(林虹汝)

(責編:胡雪蓉、張帆)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