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文化如一條蜿蜒河流,自遠古時代奔流而來,滋養著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生活。作為一種民間傳承文化,節日文化的主體部分形成於過去,但其根脈一直延伸至今,並且將伴隨大眾的生活實踐萌發新芽,不斷發展、傳承下去。
百節年為首。在我們的眾多歲時民俗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莫過於春節了。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結束,數千年來形成的年節習俗在這一階段得到了集中體現。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兒要爆。”年節是人們享受幸福生活的日子,過年,呈現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民間文化和美好的精神期盼。年俗文化深刻影響著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影響著人民群眾物質的、精神的文化創造,具有重大的生活應用意義和深刻的文化審美價值。時至今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禮儀交際、吃穿住用、文娛藝術等諸多范疇,無不留有年俗文化深刻而豐富的智慧烙印。
年節起源:以人為本 敬天愛民
我國的年節,起源於祭告天地之日——元旦。元旦一詞始於三皇五帝時代,唐代房玄齡等編寫的《晉書》記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意為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稱為旦。古代稱正月初一為元旦,是我國最古老最隆重的農歷節日。
相傳,四千多年前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勤政愛民、惠澤百姓,深受人民愛戴。因看准自己的兒子難成大器,他未將天子之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堯死后,舜帝非常感激堯對自己的信任及對黎民百姓的關愛,便選定一個日子,每年都帶領部下祭告天地和堯帝。舜在位時也如同堯一樣親民愛民、政績卓著,備受群眾愛戴。后來,舜又把帝位傳給了德高才富、治水有功的禹。人們為了紀念舜,就把舜祭告天地和堯帝之日當作一年的開始,即元旦,也就是我國的農歷新年。
上述傳說,意蘊深遠。首先,舜規定日期每年祭天,體現了古人對“天道”的敬畏。先民把宇宙運行、萬物生長的自然界視為“天”,它容括生命的整體,人是其中的一部分。“敬天命”“識天道”,強調人們敬畏、認識和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開展生產生活及其他社會活動而造福自身。《庄子》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天地宇宙產生了有生命的萬物,故我們要祭告天地,感念天地的養育之恩。其次,堯舜帝位的更迭,體現了“人道”須符合“天道”的智慧。《易經》指出,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人是天地生成的,人類活動要遵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人的道德行為須符合自然界的本原和普遍規律。天地有大德大愛,人類與天地共德。堯天子勤政愛民,承踐了天地大德﹔德才兼備的舜繼承帝位后不負重托,努力使“人道”符合“天道”。可見,農歷年節的起源凸顯了中華民族以人為本、敬天愛民、德政親民的政治理念,在這種意義上,春節就不僅僅是一種自然時序的節點,而成了中華先祖勤政愛民的重要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