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我們的節日——春節>>春節民俗大薈萃

中國人為何愛貼春聯 民俗專家:表達美好感受和期盼

周潤健  蔡玉高

2014年01月16日15:42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民俗專家春節話春聯

  “和順一門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一年四季春常在,萬紫千紅永開花”“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歡聲”……為慶祝新春的到來,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把精心挑選的春聯貼在門兩旁,並配以“福”字。民俗專家說,春聯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至今不衰。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春聯來源於古代的桃符,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長期延續下來的民族風俗文化,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

  桃符演變為春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到了宋代時,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在當時仍稱為“桃符”。如王安石詩中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挂桃符的盛況。明代時,春節貼春聯的民俗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在民間推廣春聯,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清代時,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又有了很大提高,春聯開始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貼春聯呢?民俗專家表示,這涉及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觀念。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自古就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很好選擇。人們借助於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同時中國人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手段。

(責編:陳苑、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