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歲(資料圖)
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表示,除夕有很多習俗,其中最重要的有祭祖、團圓飯和守歲。
農歷年的最后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對於人們來說,這天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日子。
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不管採取怎樣的方式祭祖,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育子孫后代要謹記孝道,不管何時何地,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陳竟說。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也是除夕的重要習俗。陳竟表示,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因而,對於身在遠方的子女們來說,利用除夕夜的機會,與父母們一起吃頓團圓飯顯得尤為重要。
陳竟說,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裡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我國民間在除夕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從中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