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三叉形器功能之謎至今未解 或為男性頭部裝飾物

蔣衛東

2014年01月20日09:30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三叉形器功能之謎至今未解 或為男性頭部裝飾物

  玉三叉形器(瑤山7號墓出土)

  古玉品鑒35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現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

  良渚文化玉器中,有許多器型既不見於文獻記載,考古出土情形又難以明確其功能用途或復合部位,因此,考古學家對這些玉器採用了以器物造型和形制來定名的原則。作為良渚文化玉器獨有器類——玉三叉形器,便因器物上端並列三叉的造型而得名。

  目前考古發掘出土的玉三叉形器,總數約30余件,但僅見於浙江北部的余杭和桐鄉兩地。兩地出土的玉三叉形器,均始見於良渚文化早期晚段,並延續到了晚期。可見,玉三叉形器是這兩地良渚文化玉器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研究顯示,良渚早中期的三叉形器,中叉大多明顯低於兩側邊叉,但余杭與桐鄉兩地在質料與形態上存在不小的差異。余杭良渚遺址內瑤山與反山出土的三叉形器,都為“真玉”的閃石玉制品。器物正背兩面均平,或正面微弧凸背面平,少數正面琢刻了神人獸面題材的紋飾。出土時,中叉上多數還相接一枚長玉管。盡管這一時期三叉形器兩側叉上有“系孔”、“縫綴孔”,底部有“鉚孔”等,但側叉頂端均未發現縱向鑽孔。

  瑤山7號墓三叉形器,高4.8厘米、寬8.5厘米、厚0.8厘米。正、背面均平,正面琢刻神人獸面題材紋飾,側叉上是兩個側面相向的神人頭像,中叉則是上部有羽冠的獸面紋。此件三叉形器形制規整,紋飾精美,代表了良渚早中期玉三叉形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但桐鄉地區同一時期的三叉形器,都為“假玉”的葉蠟石制品。中叉極短,向下凸出呈台階狀,整體呈方折的“Y”形,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

  到了良渚中期偏晚階段,兩地玉三叉形器的質料與形態趨於接近,桐鄉地區葉蠟石質三叉形器消失不見,兩地所見均為閃石玉制品。形態上,中叉略低於兩側叉,正背面的區別得到了強調。正面常微微弧凸,少數琢刻神人獸面題材的精美紋飾﹔背面則通過減地,在三叉上部和中叉下部,分別形成四塊方形凸塊,凸塊上都有豎向貫穿的鑽孔。這種背面琢出凸塊的形態延續到了良渚晚期,成為三叉形器的主流形制。晚期的三叉形器,三叉頂端齊平,器物下部相連接的面積變大,僅上部凹凸形成三個分叉。背面仍有上下四塊凸起,但上部三叉的凸塊常連接成一體,凸塊下端連接成一直線。

  玉三叉形器獨特的造型,精良的工藝,無不顯示出其非同凡響的功能意義,而從隨葬品組合、出土位置等考古資料分析,玉三叉形器很可能是良渚文化男性貴族特有的一種頭部裝飾物,標志著他們特殊的身份地位。

  然而,它究竟有著怎樣的功能意義,卻至今未能形成令人信服的認識。它究竟是組裝在有機質簪杆上的玉簪首,還是縫綴在額帶上的玉額飾?我們期待著考古新發現的柳暗花明。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