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真人秀節目對於樂壇來講,究竟有什麼意義?看看黃綺珊參加去年《我是歌手》前后的反差,就知道它很顯然是一個能夠改變藝人命運的舞台。
同樣是在《我是歌手》,今年走運的則換成了鄧紫棋。作為一個出道已經5年的歌手,參加該節目之前的鄧紫棋,雖然也曾經在去年被提名過“金曲獎”的“最佳國語女歌手”,但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影響力,都只是一個邊緣化的明星。不過,在參加了《我是歌手》后,其出場費在短短四周的時間,就從3萬港幣漲到了60萬人民幣。
一方面,可以看出像《我是歌手》這樣的節目,如今已經取代了以前唱片公司在宣傳體系上的功能。藝人和他的團隊,完全可以脫離唱片公司,以電視傳媒這個平台,將自己的明星效應最大化。另一方面,鄧紫棋在此前長達5年的時間裡,通過主流歌壇一直沒有做到為大多數人所知,也可以反証傳統唱片工業在如今的失勢和邊緣化。從曾經的“想要紅,簽合同”,到如今的“想要紅,找衛視”,音樂產業確實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而鄧紫棋在《我是歌手》的成功,看似偶然也是必然,因為她的聲線特點,決定了隻要踏上舞台,就有戲。要知道就在鄧紫棋出道不久,即被冠以鐵肺的稱號。而這種大嗓門模式,尤其適合《我是歌手》這樣的節目。這種演唱風格,不僅在比賽中可以煽動觀眾的情緒,還顯得特別有技術含量。
不過,在人氣暴漲、身價猛增的同時,接下來的鄧紫棋,同樣要面對黃綺珊遇到過的問題,就是如何在叫好之后,還能真正在音樂市場裡叫座。雖然電視媒體取代了唱片公司的宣傳功能,但后者畢竟還是擁有從內容到制作的專業體系,而這往往是決定一個歌手長久發展的關鍵。簡而言之,能否擁有好作品,才是未來鄧紫棋持續走下去的關鍵。
從目前來看,鄧紫棋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欠缺,首度亮相《我是歌手》演唱的《泡沫》,已經算是她傳唱度比較高的作品之一,但和她現在的人氣相比,似乎離國民歌曲的標准還有一定距離。而如果沒有了電視這個視覺的平台,大嗓門的優勢也將被弱化。歌曲的細節表現力,尤其是感性的程度,也將成為鄧紫棋能否繼續抓住歌迷的關鍵。(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