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歷馬年,全國各地的老百姓沉浸在喜慶的節日中,各式各樣的風俗透出濃濃的年味兒。陳衛平 攝
挂燈籠、貼福字、放鞭炮、看社火﹔一家老小圍坐吃餃子,騰騰熱氣氤氳出窗外煙花的流光﹔除夕夜裡為初一早晨能穿新衣期盼一宿難以入睡……這些或許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於春節的記憶。“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對於中國人,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傳承。
曾幾何時,隨著生活的改變,年味變得越來越難以追尋,“累、擠、貴”成了春節的關鍵詞。千辛萬苦趕回家,吃喝睡卻成為重頭戲。人們抱怨記憶裡那個單純美好的春節找不見了,一如電影《歲月神偷》裡說的,“在幻變的生命裡,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其實,心中隻要有情感的牽挂,最美的春節就永遠在那裡。
放爆竹、看花燈、趕廟會 老年俗成“失落的記憶”
“春晚總還在演,新衣服還是會穿,但心裡總覺得缺點什麼,好像沒有小時候那種興奮勁兒。”去年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何這樣形容他的春節。小何說,小的時候每到春節,就盼著跟大人們放爆竹、看花燈、走親戚、趕廟會。現在因為空氣污染,家鄉已經不讓放鞭炮,花燈廟會也少了,親戚朋友間除了飯局牌局似乎也少有其它聚會方式,跟平時差不多。“每年回家跟親戚朋友的聚會幾乎成了例行公事,多的時候甚至一天要趕三四場,有時早飯都會成為一個飯局。一周的假期就在這樣的吃喝中度過,除此之外似乎也不知道該干些什麼。”
小何感慨,小時候把親戚朋友給的壓歲錢攢起來買炮竹,跟著大人們在公園的燈會上猜燈謎,五光十色的彩燈映襯著猜中燈謎獲得小獎品的人們的笑臉,這些是他對春節記憶最深的片段。如今身在異地工作的他,初五之后基本是在工作中度過,自然少了些過年的感覺。
“東風夜放花千樹”“一夜魚龍舞”,這些帶著強烈地域文化色彩的年俗,曾賦予“過年”隆重的儀式感:對於年年有余的期盼、對於來年祈福消災的向往、對於一年辛苦耕耘的犒勞……傳統的年俗給了中國人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如今鞭炮聲漸少,廟會變身商業促銷平台,住在樓房的年輕人甚至不知灶神為何,這些年俗成了留在記憶中難以再現的影像。
生活形態改變 光陰的故事折射時代變遷
51歲的張阿姨講述起兒時過年的場景如數家珍。她說,那時“過了臘八就是年”。平時物資稀缺,過年前半個月,家家戶戶都用自行車往家裡運單位分發的白菜、肉蛋這類年貨。由於國營商鋪春節連續幾天不營業,家家戶戶從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就殺雞燉肉蒸饅頭開始“忙年”。平時吃不到,過年期間才會定量供應的花生糖果吃著特別甜,兄弟姐妹們圍著餐桌等待父母分發糖果的場景成了格外讓人珍惜的回憶,“當年雖然生活條件非常有限,但大家似乎心裡都是陽光、快樂的。”
如今,張阿姨的孩子在外地工作,無法提前回家。對於她來說,春節從大年三十才真正開始。單位也早已將實物年貨改成了節日補貼,超市春節期間照常營業,不再需要提前儲備年貨。張阿姨覺得這樣過年氛圍削減了不少。
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從食物、衣服甚至沐浴中得到快樂。時代變遷,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不再為此而期待過年,也很難通過一年一度的物質享受獲得幸福的體驗。同時,獨生子女家庭一家三口的結構取代了曾經的大家庭,生活中多了房價少了掃塵,多了霧霾少了煙花,在現實的壓力與快節奏下,人們疲於奔命疏於體味,年味在一切從簡中也慢慢變淡。
新年俗來襲 情感陪護是春節恆久的主題
有專家認為,對年味不足的抱怨,折射的是一種文化焦慮,是轉型時期的文化糾結。中國從農耕文明的安土重遷進入到工業文明的自由遷徙,社會基礎變了,文化生態變了,節日習俗隨之也在變化。現代通訊的發展使人們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樣化,拜年方式也從傳統的“走親串友”變成打電話、發短信等多種方式。沒有祈禱和敬祭的內容,春節失去了些庄嚴的文化氛圍,卻正從過去的祈福納新,轉向家庭的團聚、親情的升華,從物質享受轉為精神追求。
跟老公兩人都在北京工作的80后姑娘小田今年過年准備和父母一起去泰國旅游。“以前都是回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年,陪著老人吃年夜飯看春節晚會,現在爺爺奶奶已經過世,老家裡親戚朋友也少了,不再有非回家過年不可的念想。好不容易有個長假,旅游也是不錯的選擇。”
小田說:“常年在外工作跟父母分隔兩地,雖然出門上路人很多,但年還是一定要過的,利用春節陪陪父母,不管在哪,隻要跟父母在一起,就有家的感覺。”在離鄉生活成為常態的今天,春節已成為維系親人情感的重要紐帶。除了春節,很難再有如此巨大的精神動力將平日天南海北的親人們團聚在同一個飯桌前。
春運“一票難求”,但歸心似箭的游子們還是背著大包小包踏上千裡歸途,隻為一年到頭的闔家團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貧富的春運大遷徙,構成了中國人的親情畫卷,也成為國人春節的一道獨特的新“年俗”。
中國人對家、對故土有著這樣強烈的眷戀,這是民族根深蒂固的、從骨子裡涌出的對家的情感。人們抱怨年味兒變淡,恰是心裡渴望過年的體現。証明人們對年的需求、對年的情感,仍然存在。如今缺少的並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
“年味”不在花錢多少,不在吃喝玩樂。“年味”就是大紅的“福”字下推開家門時的一個擁抱﹔“年味”就是全家人圍坐餐桌的推杯換盞,是父母滿含愛意的嘮叨,是孩子在膝下歡快地玩耍﹔“年味”就是長年在外打工的兄弟在村口相遇時的一個笑臉……“年味”就是中國人傳承千年的對於幸福的憧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