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地壇廟會,游人舉著在廟會上買到的卡通玩偶小黃人與風車。
2日,廠甸廟會,賣兔爺的小店生意好。
1日,蓮花池公園廟會,小吃區人流擁擠。
1日,圓明園廟會,工作人員賣糖葫蘆。
春節期間,逛廟會依然是人們感受節日氣氛的不二選擇。近日,新京報記者在廠甸、圓明園、龍潭、地壇、蓮花池5個廟會上隨機調查100組游客發現,9成以上游客逛廟會都有消費,人均消費在100元左右。其中,近4成人的主要花銷在娛樂項目上。
統計發現,在100組游客中,39組游客的主要花銷在廟會裡的套圈、打槍等娛樂項目方面,28組游客的最大開銷花在了購買小物件,24組游客逛廟會的主要花費用在吃小吃上,9組游客逛廟會沒有消費。有46組游客稱,逛次廟會總花銷在300元以上。
2月4日下午2點,在圓明園皇家廟會南門出口處,游客李女士說:“原本以為就是和家人來廟會上逛一逛,看看熱鬧,沒想到,逛完一算,兩百塊錢花出去了。”她的兒子玩打槍游戲和套圈,花了60元,吹了個糖人花了20元,全家三口在皇家買賣街上吃小吃花了50多元,買了兩個馬年布偶和一個挂件花了60元。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有兩類游客花銷明顯高於其他游客,一類是帶孩子的家庭,一類為年輕人組團。
現象
廟會小吃肉串是最愛
在陶然亭公園的廟會小吃區,近百個小吃攤位佔據了陶然亭餐廳前的小廣場。章魚小丸子、炒年糕、老北京茶湯、魷魚串、羊肉串、奶茶、棉花、臭豆腐各地小吃應有盡有,生意最火的當屬各種肉串。
一串肉串10元到20元,價格比外面高很多,但食客們仍然願意掏腰包。在大連烤魷魚、新疆羊肉串等攤位前面擠滿了等待的游客。剛烤好的肉串滴著油滋滋作響,人們接過來吃得津津有味。
“剛吃了午飯過來,但是還是忍不住要買,抵抗不住誘惑。”從豐台趕過來的一位先生說。在他身后樹下的垃圾桶裡,插滿了三四十根竹扦子。
案例
“廟會就是花錢買個年味”
人物:朱先生
花費:每次100多元
廟會:石景山、八大處、龍潭
在北京工作的朱先生今年首次在京過春節,他說,“我是南方人,從沒逛過廟會。”
初一到初三,從石景山洋廟會到八大處廟會再到龍潭廟會,朱先生連續逛了三天廟會,每次都要花100多元,主要花在娛樂上。
朱先生稱,廟會最吸引他的就是游戲攤,套圈兒、打氣槍……每個攤點玩一次就20元,一趟下來,花費基本百元以上。“很多人玩游戲想得獎品,但我就是買個樂子,好不容易來廟會,吃也不吃、玩也不玩,就沒意思了。”
朱先生還吃了很多小吃,“其實這些小吃滿大街都是,但在廟會吃,氣氛不一樣。一群人都拿著糖葫蘆,那場景是不是特有年味?”
陪女兒逛廟會 得“看好”錢包
人物:一對母女
花費:三個廟會不到300元
廟會:天壇、大觀園、龍潭
“那個小馬特別好看,才60塊錢,你就讓我買一個嘛。”
“不行,那個不值……”
來自石家庄的杜女士說,她和女兒逛廟會時,經常發生類似的消費分歧。“賺錢不容易”她說,年輕人對金錢沒概念,買東西時不問價隻看自己喜不喜歡,“這多浪費啊”。
今年初一到初五期間,她和女兒逛了天壇、大觀園、龍潭三個公園,算上門票才花了不到300元錢,“就是渴了喝碗茶湯、梨湯之類的。”
小吃之外,她隻買了6個草編,“覺得很好看,擺在家裡能增添些生活氣息。”她說,攤主賣10元一個,講講價就買五送一了。
再有就是兩個布偶馬的鑰匙扣,“從8塊一個講到5塊一個,我們娘兒倆一人一個!”杜女士覺得,過年逛廟會是為了開心,“但也不能亂花錢呀。”
“我得看好我閨女的錢包!”杜女士認為,孩子玩得高興了什麼都想買,但回了家這些隨手買的東西就會有一部分變“垃圾”,“我得堅決制止她”。
帶孫子逛廟會 要啥都買
人物:老太太和孫子
花費:“花了不少錢”
廟會:地壇
2月4日下午4點,地壇公園西門,一位老太太拉著五六歲的孩子從公園裡出來。孩子手裡拿著棉花糖吃得開心,老人手裡拿著充氣錘、風車、布偶馬等玩具。
老太太說,臘月二十六,她從河北來北京跟兒子一家在北京過年。初一開始帶著孫子逛廟會,孫子吃肉串、買玩具、玩游戲,她都滿足,也不在乎花多少。老太太說,“花了不少錢,一般他說要,我就給買,就這一個孫子,他開心就成,咱也不缺錢。”
年輕人不在乎花銷就圖個樂
人物:3個年輕人
花費:超過500元
廟會:廠甸
2月3日下午2點半,在陶然亭公園北門,3個年輕人,兩男一女從廠甸廟會出口結伴走出。其中一對情侶手裡各抱著近一人高的棕色布偶熊,另一個男生手裡拿著兩串糖葫蘆和一架風車。
“這兩隻熊都是套圈套的,花了280元。”女生笑著說,套圈贏的布偶熊算下來肯定比在外面買貴得多,但是就是圖個好玩,“看看新年運氣如何。”
這位女生說,除手上的玩具,他們還在公園內的滑雪場玩了一個多小時,花了150元,加上湖面溜冰和吃小吃,總開銷超過500元。“在廟會上光轉悠看別人玩,多沒勁啊,一年就一次過年,得好好玩玩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