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上海地鐵打造文化空間:可欣賞音樂演出 名家繪畫

龔丹韻

2014年02月10日10:59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上海地鐵打造文化空間:可欣賞音樂演出 名家繪畫

  人民廣場地鐵站18號出口,二層平台。偶有無業人員、拾荒者進出,大聲喧嘩。路過的乘客們飛快地掃一眼,急匆匆走過。

  這時,上海交響樂團的小提琴、大提琴家開始演奏。

  人群瞬間安靜。拾荒者們倚靠在二層平台上,臉上是從未有過的專注。乘客們開始放緩了腳步,駐足、無聲。 “音樂真是神奇! ”擠在外圍的一名乘客感嘆,高舉起手機拍照。

  這裡的音樂角每周六、日各舉行1小時演出。至今已超過100場,有500多名中外藝術家和業余愛好者參加。媒體曾報道過這樣一件趣事:一位70多歲的退休老師,強烈要求在音樂角公益表演一次。當他用手中獨特的樂器鋸琴,拉響《友誼地久天長》,聽眾驚呆了。人群中不斷響起“再來一首”的“安可”聲。據說當時,盲人鋼琴小演奏家傅振東,還沖上台表示要拜師學藝。

  這就是人民廣場地鐵站。在川流不息的交通樞紐中,在行人匆匆忙忙的腳步中,高雅音樂扑面而來。地鐵站,仿佛變身為上海音樂廳。這裡的老乘客,不僅能聽到音樂,還能看到各種文化活動。有公共文化周、有劉海粟美術作品展、有17塊燈箱廣告做成的“上海好兒女”長廊……

  如果沿著新開通的線路走,景觀更是賞心悅目。

  國客中心站。路過者會被天花板上圓拱形的一長條“星空”和“十二星座”所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背著“長槍短炮”特來取景。為了拍出理想中的效果,有人不惜直接橫躺在冰涼的地面,往天花板拍。

  原來,這一站有存車線,會藏一列車,以備高峰時段。此類站廳,頂部必然有100米長、3米多寬的空間余額。設計時就利用這個空間,做成星空穹頂,把十二星座放上去,以LED燈珠的閃爍,模擬閃耀的星光。因為國客中心是海運碼頭,而天文正是航海之父,為了確保真實,穹頂上的所有星光,都由原佘山天文台台長張建衛提供,不僅十二星座完全真實,就連旁邊一閃一亮的無數星點,也完全符合天文學星圖,每一個都有來頭。

  最妙的是,這張星圖是動態的,時而有流星閃過。十二星座短時間內,在真實星點、星座形象圖之間變換。乘客們看到的星座不僅逼真,也不妨礙辨認自己的星座。動態星空,遠遠比照相機裡的靜態圖片來得震撼。

  龍華站。不少去龍華寺的香客們,現在都多了一個習慣——回家途中,來龍華地鐵站,對著長長的陶瓷拼貼佛教壁畫,再拜一拜。車站的整體空間,主色調是黃色,頂部與寺廟飛檐走壁的線條相似,線條中間為白色,兩邊反向弧度,旁邊鋁合金收口就像屋檐收口的瓦鐺。這個車站請了龍華寺住持以書法藝術題寫“龍華龍”三個大字,作為站台名,背景是一座抽象的龍華塔。

  地鐵交通大學站,前往錢學森圖書館的乘客們,一定對出口通道印象深刻。通道牆面是藝術混凝土。熟悉“錢圖”的人會發現,走道的肌理,與圖書館外牆極度相似。混凝土上,展現了一組公式的推導過程,是錢老留美期間研究風動原理的手稿。隻要到了這裡,就必然知道,這條通道通往“錢圖”,而非其他。

  乘客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還能坐上“豐子愷”文化列車。車廂的把手、宣傳欄,全是豐子愷的繪畫作品。

  最絕妙的風景,恐怕很多地鐵乘客都沒想到——在11號線駛往交大站的途中,列車高速運行時,往窗外一瞥,你會忽然看到一片波光粼粼的深藍色海洋,魚兒正在靈活地游動。這就是最新技術 “隧視廣告”,利用車輛的行進速度,讓靜態畫面看起來像動畫。

  仔細留心,地鐵裡看得見的人文風景,還有更多,不勝枚舉——

  地鐵4號線浦電路站和上體館站,能看到“與大師零距離”吳冠中、林風眠作品展﹔在浦東機場站,能看到連環畫大師賀友直 “老上海風情公益畫”展﹔在西藏南路站2號出入口及通道,能看到當代藝術展示畫廊,以及《時代肖像展覽》中的六幅名作﹔在地鐵8號線大世界站,有“地鐵音樂匯”,“上海星期廣播音樂會”會定期在此演出﹔在鄰近居民區集中的車站,有公共安全公益宣傳﹔在10號線,能欣賞到“紅色宣傳”特色主題車站﹔中華藝術宮站的“永不落幕的世博”主題車站,藝術創意扑面而來,世博文化元素融入了地鐵發展歷史和時代面貌﹔在地鐵4號線環線,說不定還能遇見“大師作品進地鐵”巡展活動,比如4號線的海倫路、延安西路站等8個車站,可以欣賞到陳佩秋、謝稚柳等近20幅大師作品。

  據悉,上海地鐵黃金時段、顯著位置的公益廣告,投放比例已經提升到地鐵廣告投放總量的12%以上。在人民廣場、徐家匯、新天地、上海科技館設立的4幅LED大屏幕,公益廣告的投放量將保持在50%左右。人民廣場站大三角換乘大廳的中央轉盤、文化走廊等處公益廣告投放量,保持在80%以上。

  2014年,除了現有的4列文化列車之外,上海地鐵與金山農民畫院、上海京劇團等單位合作,還將再制作 “國學文化”、“筆墨抒鄉情”、“京昆折子戲”等10列文化列車。

  地鐵,就好比城市的第二空間。當上海地鐵的乘客們,在匆忙的腳步中,瞥見一道道風景,它們只是片段,卻也是都市生活不可分割的多姿多彩。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