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央視“家風是什麼”系列報道,引發公眾關注。有“富二代”回答家風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說家風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國比家大”﹔還有小孩說家風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當然,也有85后新婚小夫妻表示,“家風”就是老公掙錢老婆花。(2月9日《華商報》)
家風,一個漸被淡忘的詞匯,卻因為媒體的一次新聞策劃,又瞬間變得流行開來。在此過程中,公眾發現“家風”一詞原本明確的指意,悄然變得模糊曖昧。“不啃老”、“父親打兒子”、“老公賺錢老婆花”等等選項,竟也被堂而皇之地歸入“家風”的范疇——而從嚴肅意義上說,上述種種回答與“家風”的正統定義,幾乎沒一毛錢關系。
隨著大家族格局的瓦解,宗族的影響力日益式微,“家風”一類的傳統約束力,自然作煙消雲散狀﹔此外,隨著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家庭成員的不斷重組,作為歷史遺產的家風,注定要湮沒於時間河流的不斷沖刷。從舊式大家庭到五口之家,再到三口小家乃至夫妻袖珍家庭,一些傳統風俗早已不復當年模樣。
一方面是舊家風的被遺忘,另一方面則是“新家風”的難確立。這是因為,在現代家庭的結構內,不再有傳統家族的“大家長”角色——家庭內部道德權威的缺失,導致“家風”失去了最初的倡議者與維系者。取而代之的,則是由彼此約定、遵從流俗抑或日常拉鋸等等方式,來維系起小家庭的內部秩序。當法律、道德等力量已然建構起一套有效的約束體系,“家風”的重要性或許早已大幅滑落。
而今,公眾懷念家風,未必是真正意識到家風的不可或缺,而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回頭看的念舊情結。藉此,我們想象著大家庭的溫暖,想象著禮樂傳家的榮光。家有家風,總歸是一件很有品位、很有格調的事情。但一切強求不得,若本就無家風一說,實也不必東拉西扯生湊些“家風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