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80年歷史的台灣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左圖中間長條形建筑),見証台灣光復、日本人戰敗返國、國民黨百萬大軍撤退到台等關鍵歷史事件,即將上映的台灣影片《KANO》也在此取景,但兩座倉庫面臨拆除,電影畫面將成最后身影。
台灣古跡學者李干朗說,這兩座碼頭倉庫是“台灣的嘴巴”,是當年登台唯一入口,見証歷史,“如果拆掉,將來一定后悔”。
1930年,基隆港是日本的“殖民港”,當時蓋了八座碼頭倉庫,現在隻剩西二、西三兩座。兩座倉庫都被列為“都更對象”(即都市更新改造),基隆港務分公司拆掉西三倉庫要蓋客務中心和海港大樓,基隆市府尚未完成西二倉庫的細部規劃。
李干朗說,台灣光復后,日本人在這裡搭船撤退﹔四年后國民黨百萬大軍也從這裡登台,西二、西三碼頭及倉庫都是“歷史見証者”。后來台灣子弟到馬祖當兵,這裡是淚別家人、情人的“惜別海岸”。
雖具歷史意義,不過基隆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日前仍決議“有條件通過”拆除案,西三倉庫僅保留五組跨梁,作為日后蓋新樓時“構建保存”的鋼梁。李干朗說,保存五組鋼梁是應付輿論的做法,保存歷史不能隻象征性地保留殘件。
基隆港務分公司總工程師魏震坦言,原本也未執意要拆舊倉庫“都更”,但基市府決定“都更”,才讓舊倉庫走上絕路。基隆市文化局長張建祥表示,文化保存和都市發展應共生共榮,保留五組鋼梁將融入新建筑,“換一種方式來說老倉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