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11日電 (陳苑)9日,《咬文嚼字》雜志公開給“馮氏春晚”挑錯,針對短片《“春晚”是什麼》裡的一句“春晚是想你的365天”將公歷年與農歷年弄混的說法,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對此,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採訪到了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他認為,按照農歷算法,兩屆“春晚”之間不可能是“365天”,但365天是一種形象的比喻,“不必特別去考究”。
兩屆春晚不可能間隔365天
今年“春晚”之前有個匠心獨運的短片《“春晚”是什麼》,匯集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春晚”是什麼這個命題的個性化解釋。短片最后屏幕文字顯示:“春晚是想你的365天”。《咬文嚼字》雜志認為民間有“一年365天”的說法,但這個“年”指的是公歷年,而“春晚”是除夕夜的特定節目,除夕夜是農歷年的特定日期,兩屆“春晚”之間,不可能是“365天”,顯然把公歷年和農歷年弄混了。劉魁立認同上述觀點,他進一步解釋說,“歷法”本來就是一個時間計算方式的問題,參照物不同,得出的時間劃分方法也就不同。現在劉魁立認為,“365天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如果要精確的話得說是多少天多少分多少秒才行”,這樣的考究沒有太大意義。
屬相輪換應從“立春”算起
近日,一條“立春才是生肖轉換節點”的消息在微博熱傳,“2014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初四生娃的家長們注意了,這幾天的娃們屬蛇而非屬馬,立春(初五)之后才是真正的馬年。”究竟屬相輪換應該從立春開始還是從初一開始?劉魁立認為,“按照固有的傳統觀念來說,立春才是屬相輪換的分界”。我們的祖先根據觀察氣候變化而總結出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一種重要的歷法,而立春是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自從確立了十二生肖,我們就開始將立春看做是生肖輪換的計算起始時間。”但在如今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當中,為了計算方便,常常將農歷的正月“初一”算作是十二生肖輪換時間,甚至有一些外國人會把陽歷的一月一日當做分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