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7時35分,老紅軍、著名文藝家、武漢市文聯原主席、黨組書記莎萊在武漢協和醫院因病去世,享年91歲。
莎萊原名李如琳,祖籍河北,1923年生於安徽蚌埠。1938年赴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被調到魯迅藝術學院,師從冼星海。1949年,莎萊隨軍南下來到武漢,從此在此生活和創作。
去年5月,莎萊因病入住協和醫院。其間,歷經多次手術。莎萊長子程雪林說,母親意志從未消沉,更沒想過要放棄。他提到,去年11月,老人90歲生日時,思維仍然非常清晰,“她堅持看青歌賽”,在病床上她仍然想創作新歌,“后來實在寫不動了”。
“去世前,母親反復提及,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武漢,離開了會想念”。程雪林說,莎萊要求去世后一切從簡,骨灰撒在長江。
程雪林告訴記者,母親臨終前一日,拉著他的手說:“你握著我的手,我很累,想睡一睡。”
年輕時,莎萊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革命和音樂事業。她在延安創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導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鴨綠江》,這首歌很快就在“東北抗聯”中傳唱。1939年,《黃河大合唱》首演時,她擔任《黃河怨》的女高音獨唱,獲得“戰地百靈”的美譽。
在延河邊,莎萊譜寫了《紡棉花》等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紡棉花》后入選我國小學音樂課材,並被俄羅斯最著名的音樂學府——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選為聲樂教材。解放戰爭期間,莎萊在歌劇《白毛女》中飾演喜兒,角色深入人心。
上世紀80年代,莎萊主創大型歌舞詩樂《九歌·屈原》。“《紡棉花》和《九歌》,是母親最滿意的作品。”程雪林說。《九歌》后獲文化部“文華獎”。
作為主要組織者與領導者,莎萊策劃舉辦了我國四大音樂節之一“琴台音樂會”。“莎萊的經歷記錄了武漢音樂文化歷史發展的脈絡”,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方石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