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晚,知名作家梁曉聲攜新作《中國生存啟示錄》做客騰訊書院,與讀者分享出書經歷與以及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認識。梁曉聲表示,這部新出的書取名《中國生存啟示錄》是為了告訴大家作為國民如何面對當下的困惑和選擇。
談新書:書名告訴大家如何面對當下困惑
現年65歲的梁曉聲是作家,亦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主要作品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知青》等,文字兼具作家、學者、思想者、觀察家等多個維度,呼喚社會良知給人多方面的啟發,曾被譽為中國的“平民代言人”。
但他此次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生存啟示錄》卻告別往日的“郁悶”、“忐忑”之風,告訴讀者如何在浮躁險惡的社會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提供前行與追求夢想的力量。
這本《中國生存啟示錄》是從他之前的文章中選擇部分結集出版。梁曉聲還提起自己零散的文章在結集出版過程的趣事。他說,或許是寫的作品較多,當別人說出一個文章的題目並問是否為字跡所作之時,他常常會詫異,因為隨著文章的被轉載題目發生很多變化,隻看題目已經決然不能判斷文章是否出自己手。因此在結集出版的時候要花費很多精力校對。
“我就需要在將近七八百篇文章中要認真核對題目,並對重復文章的題目給予更正。”梁曉聲笑稱,“我很感激出版社,書名和文章內容很相似。起這個名字,就是要告訴大家,作為國民如何面對當下困惑並進行選擇。”
談知識分子:仍為如何推動國家文明進步苦惱
此前,學界曾出現“為何當代中國沒有大師”的疑問,知識分子在當下應承擔何種責任亦成為關注焦點。梁曉聲在現場則表示,中國文化發展曾出現斷層,中國知識分子仍然在苦惱自己能為推動國家更加文明進步作出何種努力。
梁曉聲首先梳理了解放前的一段思想文化史。“從1900年到1949年,幾乎可以定義為中國近代思想啟蒙時期,當時出現了蔡元培,梁啟超等一大批文化知識分子,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擔負起使命。”梁曉聲表示,當時其中有些人意識到改變中國當時的命運便要改造中國人,蔡元培甚至寫過有關國人道德修養的文章。這種文化現象可定義為小的“百家爭鳴”狀態。
梁曉聲進而分析了1900年以前的中外文化發展史。在他看來,如將1900年以前的中國思想文化史和西方加以比照,會發現那幾百年間正好是歐洲諸種思想似禮花綻放的時代,出現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等知名人物及重要思想文化,而中國卻相對空白,好一些的隻有《康熙字典》、《四大名著》等。
綜合起來分析,梁曉聲認為,在五六百年的時間內中國文化出現了斷層。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我們這個民族的知識分子仍然在苦惱自己能為推動國家更加文明進步作出何種努力。
“如果我們更理性,對國家現狀了解更多,對國家的要求也會更切中時弊。”梁曉聲說。
談儒家思想:曾在相當長時間內被認為是國學
近年來,“國學”成為思想文化界研究的熱點,傳統的儒家思想蘊含的價值得到充分挖掘。梁曉聲則表示,儒家思想蘊含豐富的文化養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認為是國學。
學界曾認為,在春秋戰國時代,在東西方曾幾乎同時出現一批偉大思想家,那個時代也被后人稱為思想文化上的“軸心時代”。梁曉聲分析,由於東西方差異、歷史文明程度的不同及其他各種原因,國內外的思想文明進程會發生差異,但如果將這些人的成就總體對照並整合,會發現人類的思想在某些“點”上極為一致,這種一致會讓人趕到欣慰和愉悅,正是因此形成了人類的普世價值。
結合思想文化的發展史,梁曉聲這樣來定位孔子:一位身處封建歷史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在梁曉聲看來,現代人不能因為他身處那個時代就斷然否定他們的思想中有人類自身有價值的思想營養﹔也不能想當然的認為原封不動的將當時時代造就的思想拿到今天,就可以解決當代人類文化存在的問題。
梁曉聲同時表示,如果把傳統思想作為盾來抵擋西方思想,這種文化心理他絕對不贊同,較為恰當的做法是“將歷史上所有思想應該在近代社會經過后思想家們的洗禮,進而整合產生更好的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