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官墓地隻用石條圍起來,沒有墳塋與墓碑。
小欖鎮體委負責人稱可信度很高 希望對該墓予以保護
核心提示
洪拳是冷兵器時代的御敵求存之道,作為嶺南武術代表之一,至今已在廣東及相鄰省市流傳了二百四十余年。洪拳的創始人洪熙官,常見於影視作品及小說演義,其身份一直是武林之謎,民國時期,唐豪和徐震兩位文化名人都曾公開撰文否定洪熙官的存在。近日,廣東省武術協會洪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周至譓宣稱,經過長期查訪,証明了洪熙官不是個傳說,已在小欖飛駝嶺找到洪熙官埋骨之地。
周至譓等人通過考據發現,洪熙官於1770年與至善禪師於廣州海幢寺授武,晚年為避難隱居中山小欖,行醫傳藝達十年之久,“香山武林三杰”都與其有關,且清乾隆之后,小欖武科鼎盛。洪熙官死后,葬於小欖飛駝嶺(今稱大欖崗),為避官府及仇家,未曾立碑,結拜兄弟的后人世代為其守墓。如今,武林風雲已平息,而關於洪熙官之墓何去何從、是否立碑或遷葬又引起多方爭議。
哥不是個傳說:
洪熙官埋骨飛駝嶺 百年骸骨尚完好
近日,廣東省武術協會洪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周至譓等人宣稱,已在小欖飛駝嶺找到洪拳創始人洪熙官之墓。記者據其提示,聯系到守墓人章良炎,前往探尋。
小欖大欖崗又稱飛駝嶺,是一片亂葬崗。在墳塋堆疊的雜草中,有一片黑土夯實的平地,隻用幾塊條石圍住,沒有立碑。“這就是洪熙官的墓地,旁邊就是我太祖章?的墓。”章良炎告訴記者。據其稱,洪熙官駕鶴西去后,章家后人世代為其守墓。
“在我五六歲那年,我父親與祖母、三伯等曾收殮洪熙官和大太公章?的遺骨,起初買的二號‘金塔’,卻因洪熙官的骸骨比常人的粗大,放不下,最后換了一個最大號的。”章良炎說,雖然已逾百年,洪熙官的棺木已經腐爛,但骸骨尚保存完好,只是頭部破了一個小洞,“可能怕仇家破壞,沒有立碑。”
章錦耀是章良炎的三伯,已85歲高齡。據老人家稱,當年洪熙官從佛山避難到小欖章家圍,飢餓難耐,去紅船(即戲班)討飯,而后隱姓埋名當了伙夫。一年秋天,兩村庄因河道船運發生沖突大打出手,洪熙官在緊要關頭相助。章家圍人才知道伙夫的來歷,於是請他當教頭。洪熙官教授了一路棍法,也就是后來的章家棍。小欖有民謠:“章家棍,章家棍,餓死也不傳人。”如今,章家人無人習武,該棍法已失傳。
章錦耀的太祖章?因仰慕洪熙官的武藝高超,方方面面給予照顧。洪熙官死后,章?協助結拜兄弟陳東發一起料理后事,收斂骸骨,葬於章家墓地,並要求后人世代為洪熙官守墓。
對於章錦耀的說法,《小欖鎮志》也有相關介紹:少林弟子洪熙官,學滿歸粵,因觸犯朝廷法令,潛居小欖。其子洪文定前來尋父,遇陳東發。陳因為欽慕洪熙官,於是為洪文定指路並贈銀。洪熙官感激在心,兩人成為師友。洪熙官死后,陳為其主喪事,葬於飛駝嶺東木臂。洪熙官住過的村子,后人稱之為洪山村,洪熙官的故事仍有流傳。
哥在中山的那些傳奇:
師門人才輩出 香山第一教頭是傳人
周至譓等人經過史料考據和實地調研后,梳理出洪熙官生卒年、傳藝脈絡,宣稱洪熙官為花都竹洞村人,少林習武之后與至善禪師等人在廣州海幢寺開辦“南少林武術培訓班”,因觸犯朝廷的“民間禁止習武”令而遭驅逐,回到家鄉的赤坭墟關帝廟教武術,而后輾轉於佛山及肇慶等地,晚年“安居”小欖,並以小欖為中心進行傳藝活動。“中山洪拳的興盛由此開始。”他說。
據周至譓調查,洪熙官在中山徒弟眾多,其中不乏當年香山武林的風雲人物。舊時香山洪拳流派以洪熙官為第一代起算,何輝南(爛頭何)為第二代,金公濟、韋東暄、唐家六為第三代。爛頭何也是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周至譓為“爛頭何”派的傳人。
據悉,何輝南因與人斗武時,被對方用毒鏢傷了頭部,赴小欖找洪熙官救治。洪熙官幫其解毒。何傷好之后,頭上留下一塊疤,得了爛頭何的綽號。爛頭何因此與洪熙官結緣,並得其指點。
據《唐家灣鎮志》介紹,韋東暄為前山翠微村人,清朝武舉人,“香山第一教頭”,曾經師從“爛頭何”。 周至譓介紹稱,洪拳有硬橋硬馬、穩扎穩打、剛勁凌厲等特點,現在在中山,洪拳仍廣為流傳。
聲音
洪拳傳人:欲為洪熙官立碑修墓
作為洪熙官洪拳的第八代傳人,周至譓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洪熙官墓有一天能夠重見天日。“希望能夠考証洪熙官葬在哪裡,總不能一直這樣無名無姓下去吧。”周至譓的想法與小欖振武山房洪家拳會總教練楊金池不謀而合,楊金池今年76歲,也是洪拳的傳人。
楊金池介紹,按照《小欖鎮志》記載,洪熙官是埋在中山小欖,但是飛駝嶺骨骸到底是不是洪熙官的還需做進一步的確認。因為涉及歷史文物,要立碑修墓政府需要確認有真實証據。
“我們要實事求是,僅憑鎮志記載是不夠的,如果能找到洪熙官后人出來驗証DNA,又或者有洪熙官親筆自傳、武術著作証實,那政府部門才能蓋棺定論,然后重修墓碑,而目前這方面線索暫時斷了。”楊金池介紹,之前他也曾找過相關部門希望能立碑,但因缺乏相關証據隻能暫時擱置下來。
小欖鎮體委:洪熙官墓在飛駝嶺可信度高
“據周主任的考據,洪熙官墓在飛駝嶺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我們希望對該墓予以保護。”昨天,小欖鎮體委主任黃應邦對記者表示,該墓地的確認及保護將有利於中山洪拳文化的發揚和傳承,但遷葬、立碑及后續的文化旅游的開發,則需要多部門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