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內蒙古學者考訂出"元上都"華嚴寺第六代住持身份

李愛平

2014年03月01日1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內蒙古學者考訂出"元上都"華嚴寺第六代住持身份

  “元上都“皇元敕賜”碑刻的主人“壽公”,是大龍光華嚴寺的第六代住持惟壽禪師。”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28日對外公布,自治區考古學者張文芳研究員近期通過對元上都遺址發現的“皇元敕賜壽公之碑”,考訂出元上都大龍光華嚴寺第六代住持的身份和經歷。

  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對此認為,這一學術成果最大的意義是確認了元上都華嚴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發布的消息顯示,這件元代皇家御賜碑發現於元上都古城東北角的大龍光華嚴寺遺址內,碑首為雕龍裝飾,用漢白玉精雕,碑文為玉箸篆,體現了“皇元敕賜”皇家碑刻的最高規格,全文為“皇元敕賜大司徒筠軒長老壽公之碑”,該碑碑身已無,碑首高約160厘米,寬約60厘米,現藏內蒙古博物院。

  關於考証經過,張文芳撰文說,通過對元代文人袁桷《上都華嚴寺碑》文章的考訂,確認元上都“皇元敕賜”碑刻的主人“壽公”,是大龍光華嚴寺的第六代住持惟壽禪師。《上都華嚴寺碑》文有:“六傳曰惟壽,今授司徒,壽能文辭”的記載,與碑刻中“大司徒筠軒長老壽公”可以互相確認。

  張文芳指出:大龍光華嚴寺第三代至第七代主持法琳,史書記載較少。在她看來,碑文所記的“筠軒長老壽公”,是華嚴寺第六代主持。元代《佛國普安大禪師塔銘》記述壽公主持修繕了華嚴寺稱:“在壽公之時,英宗皇帝念茲寺為世祖所筑作,而新之加大廣焉,命壽公為司徒,以重其事”。

  據《元史》記載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修繕華嚴寺時,總計征用役夫3500名,可見工程相當浩大。張文芳認為,元上都皇家寺院大龍光華嚴寺,在元代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元平江南后,元世祖忽必烈曾把供奉在明州(寧波)阿育王山廣利禪寺的佛教聖物—舍利寶塔,迎接到北方各大寺院供奉,其中包括上都大龍光華嚴寺,由此可見其特殊地位。

  此外,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張文芳還通過對元代佛教歷史文獻的研讀,排列出元上都大龍光華嚴寺的第一代住持為普安大禪師至溫長老,第二代住持為少林寺的福裕大禪師等學術成果。(完)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