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奴十二年》劇照
奧斯卡頒獎禮上,《為奴十二年》的導演史蒂夫·麥奎因感言:“人生的意義不只是生存,而是生活。這部電影獻給那些曾經受奴役和如今仍在受奴役的人們。”——其中,第一句是索羅門在片中所說的話。《為奴十二年》獲最佳影片獎並沒有懸念,它十分奧斯卡:符合美國精神,主旋律、政治正確,歷史厚重題材,藝術手法圓熟。盡管如此,這部展示美國黑奴制度殘酷面的《為奴十二年》配得上任何點贊。
關於黑奴制題材的電影並不少,遠的有《飄》,《根》、《湯姆叔叔的小屋》,近的有《被解放的姜戈》和《林肯》。《為奴十二年》的角度不一樣,這賴於導演史蒂夫·麥奎因是位黑人,他的祖父就曾是黑奴。對黑人藝術家而言,黑奴制始終是無法抹去的集體記憶,問題隻在於你用何種方式、何種角度去表達。比如《被解放的姜戈》那種俠客行般的奴隸崛起,只是為了看得快意。而《飄》中,田園浪漫詩般的黑奴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緣於拍攝者和寫作者的視角。所以,當史蒂夫·麥奎因看到1853年的索羅門(又譯所羅門)·諾瑟普的《為奴十二年》時,他才會像發現了金礦般驚喜,這部自傳性的小說,是小人物的歷史記憶,可透視到美國黑奴制時期的生存真相。
電影講述受過良好教育會拉小提琴的自由黑人索羅門被人以介紹工作為名,騙到了南方種植園被販賣。索羅門忍辱負重,做了十二年的奴隸,直到一位好心的白人木匠將他的信轉交給他的妻子,最終尋回自由身。索羅門是自由人身份,這是與同類題材不同之處。
《為奴十二載》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都洞穿了美國的原始罪惡。《紐約郵報》曾評論稱,這部電影殘酷有力、痛徹心扉,忍痛撕裂了美國最可恥制度僅余的浪漫精神。是的,沒有田園牧歌,沒有浪漫主義,有的只是原始的罪惡。
身為東方觀眾,對於黑奴苦難歷史感同身受的確要弱一些,但依然很難不為電影的殘忍場景動容,黑奴不分男女赤裸著在屋外擦洗身體,因為在白人眼裡,他們根本不需知道羞恥。他們也同樣需要赤裸身體接受買主們的檢查。索羅門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奴隸,遭到了殘忍鞭打,鏡頭長久對准他痛苦的表情。最讓人不適的鏡頭,索羅門因為得罪了白人管家,被半吊在地面,他的雙腳不停地踏在泥濘裡,稍有懈怠就可能被脖子上的繩索勒死。這個固定鏡頭同樣持續了數分鐘之久,直到你無法忍受,想要閉上眼睛。而在此期間,影片畫面倒是很田園牧歌,夏季的虫鳴,園子裡人群來來去去,十分安靜,仿佛吊在那裡的並不是一個人。一位女奴終於過來,給他喂了一口水后,立刻跑開。這一溫情畫面更加劇了人物生存的悲慘境況。
索羅門為奴隸的12年中,遇到相對仁慈的主人“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也遇到視奴隸制為天經地義的主人邁克爾·法斯賓德,還有最終願意幫助他的白人木匠布拉德·皮特,這也是一種歷史真實。頒獎禮上,帥哥皮特上台領獎並第一個做了發言。原來,他還是電影的制片人之一呢!
《為奴十二年》並不隻堆積苦難,盡管苦難在電影中無處不在,但導演更大的貢獻是對歷史忠實的描摹與思考,索羅門最終獲得自由,還在於他不懈的堅持、忍耐,以及他的智慧和能力(會拉小提琴的知識分子)和對自由的渴望。當然,更少不了主張廢奴的白人的信任與幫助。
不知為何,看《為奴十二年》讓人想起《一九四二》,都是人在苦難中苦苦掙扎,差別隻在於“生存和生活”。《為奴》的故事還讓人想起導演李揚的電影《盲山》,講述一個女大學生被拐賣到山區農村十數年,最終逃脫的經歷。盡管背景不同,但主人公遇到的非常境遇卻十分相似。
美國《娛樂周刊》報道,為幫助孩子們了解美國奴隸制的歷史,美國全國學校董事會協會宣布,將推動好萊塢電影《為奴十二年》成為美國高中課程內容。該電影被認為與《根》和《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樣有教育意義,而《為奴十二年》的同名小說也將成為美國高中生的讀物之一。這或許是對一部電影最高的獎賞了吧。
最后,補充一個,奧斯卡近年喜歡歷史題材,不過,那部“公關”做足、獲10項提名的《美國騙局》最終一獎未得,証明奧斯卡評委們並非老花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