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馬伯庸談《洛神賦》:曹植像陷入熱戀的年輕詩人

2014年03月06日11:05    來源:燕趙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馬伯庸談《洛神賦》:曹植像陷入熱戀的年輕詩人

  作為無極縣唯一的“國保”,甄氏墓群是當地最重要的文物古跡,主要分布在史村和南流村。無極甄氏家族從西漢末年開始發達,歷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多達幾十位甄氏族人青史留名,其中,最重要的,當然首推文昭甄皇后,而其父甄逸就葬在這裡。

  曹植作奇賦 千古一情痴

  以上所有都還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最近從網上看到一篇《洛神賦背后的驚世陰謀》,看得我大為驚訝。作者馬伯庸說,起初他也不相信洛神是曹植暗指甄后。這一說法源於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后的注解裡講的一個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結果卻被曹丕搶了先,曹植一直念念不忘。甄妃死后,曹植覲見曹丕,曹丕拿出甄妃用過的金縷玉帶枕給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場。晚上,曹睿與叔叔一起吃飯,干脆把這個枕頭送給他。曹植揣著枕頭返回封地,途經洛水時夢見甄妃前來與之幽會,有感而發,寫成此篇。

  其實古人早已系統地批判了上述說法的不靠譜:第一,曹丕與曹植之間存在緊張的政治斗爭,曹植不會有很多機會接近甄氏。如果《洛神賦》真是為甄氏而作,曹丕怎能讓這樣的文章到處流傳?曹植不過是借《洛神賦》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罷了。第二,誰會拿自己老婆用的枕頭送人呢?第三,《洛神賦》原名《感甄賦》,這確實,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音“眷”)城之“鄄”。古時“鄄”、“甄”通用,而曹植曾被封鄄城王,因此應當是“感鄄”。第四,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愛上一個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

  馬伯庸說,本來他也是不信的,但《洛神賦》裡那澎湃浩蕩的感情,一千多年后仍讓人感覺無比震撼:曹植就像一位陷入瘋狂熱戀的年輕詩人,把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詞匯,都毫不吝惜地加在這位女子身上。很難想象,他在現實中沒有寄情。曹睿即位后,下詔改《感甄賦》為《洛神賦》,他為何關注一篇文章的標題?而曹丕在位時怎麼對《感甄賦》沒作任何反應?

  這一切激起他深入考証的興趣。他的結論是:根據曹睿的生卒年月倒推,可知曹丕娶甄后時,甄后已有好幾個月的身孕。她懷著袁熙的孩子,為了保全骨肉,並讓兒子有個光明的前途,她在曹丕與曹植的爭儲斗爭中,自願充當了一枚攪亂曹植心性的棋子。建安二十一年那次東征,所有當事人都走了,但曹植和甄后都在鄴城,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回來發現甄后“顏色更盛”的原因。走之前,曹操對曹植委以留守后方的重任,但曹操走后,曹植卻趁酒興擅開司馬門,曹操大怒。緊接著,建安二十三年,又發生了吉丕叛亂,盡管被迅速平定,但曹植責任難以推卸,致使曹操對曹植徹底失望。

  馬伯庸認為,至情至性的曹植,一見到甄后就會因過度興奮而喪失判斷力。而讓甄后攪亂曹植的心,這個主意正是郭后給曹丕出的。郭后這一手,即幫丈夫排擠了競爭對手,又為自己打擊了后宮競爭者,可謂一石二鳥。唯一的疑問是:就算曹丕不惜犧牲個把老婆,但甄氏何以願意接受這種侮辱呢?隻能推測,她當時提出了交換條件——給曹睿封爵。隻要曹睿封了爵,詔告天下,就等於從法理上確保了他曹氏長孫的地位。想來知道曹睿身世的應該不止一人,但此子曹操“生而愛之,常令在左右”,於是知道真相的人也就三緘其口。建安二十三年,曹睿被封為武德侯,正式被納入繼承人序列,地位最高。

  馬伯庸推斷,曹丕答應甄后條件時,可能是這樣想的:反正自己還年輕,以后親生兒子長大了再替換掉曹睿就是了。但天不遂願,他的親生兒子無不多病而早夭,直到臨死前,才立曹睿為后嗣。而當上了皇帝的曹丕也不可能再對甄后好——自私的男人始終是自私。當年甄后“顏色更盛”,並非出於愛情,而是出於母親為兒子鋪好了前路的愉快——當一個女人對愛情失去興趣的時候,真正能讓她開心的,隻剩一件事:她的孩子。

  最后這句話我倒是相信。曹植的《感甄賦》裡沒提山東鄄城一個字﹔黃初元年甄后失寵,同一年曹植寫《出婦賦》:“痛一旦而見棄,心忉忉以悲驚”﹔黃初二年甄妃賜死,同一年曹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曹睿即位后,曹植在一篇熱情洋溢要求殺敵報國的奏疏中,竟然舉了“絕纓”這個典故(有人趁天黑對楚庄王的姬妾動手腳,姬妾扯下他的冠纓,楚庄王卻吩咐眾將把冠纓都扯下來。數年后,一位英勇殺敵的將軍受表彰,他承認自己就是當年絕纓之人)……所有這些,都構成馬伯庸的論據。

  在諸多回帖中,我注意到這樣一條:“寧願沒看見這篇文章。”——顯然,馬伯庸的推理,破壞了曹植與甄后在人們心目中“才子配佳人”的愛情神話,而如果他的說法當真,那甄后的一生豈不太慘了點?現實果真如此殘酷嗎?

  或許,這要看你相信什麼。如果你相信愛情,可以從《塘上行》中品讀甄后對曹丕的情深,也可以從《洛神賦》中體會曹植對甄后的愛戀﹔如果你相信理想,可以把曹植吟誦的“恨人神之道殊”理解為報國無門,有不少人就是這樣解釋李商隱的無題詩的﹔而如果你相信母愛,也可以採信馬伯庸的考証。現實常常讓人大跌眼鏡,但人們總還是會相信一點美好的東西,不然,生活何以繼續?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