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文化苦旅》封面
近日,著名作家余秋雨名著《文化苦旅》,經作者本人歷時3年新寫重編后出版。新版不但對舊版進行了大幅度增修,還對此書引起的長達二十年的爭議進行了理性的回應。
《文化苦旅》自1992年出版以來,遭遇的文化爭議非常之多,針對此書的批判文章不計其數,甚至還有人出版了專門的書籍來批判,給他扣上了“虛假”、“余孽”等帽子。余秋雨在《序言》中說:“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帶給我的麻煩難以計數,它不小心成了當時罕見的一個文化熱點,而它又不具備任何權力背景,因而立即轉化成社會輿論的攻擊焦點。”對於所有的批判爭議,包括一些打著文化旗號的誹謗,余秋雨二十多年來一直沒有回應。此次重新出版《文化苦旅》,余秋雨本著對文化負責的態度,理性地回應了持續二十年的爭議。當然,他並非花筆墨浪費在對誹謗的反駁上,也沒有控訴這些年他們夫妻倆的遭遇,他只是講了自己真實的經歷,用筆說清楚了中國文化的千年脈絡、萬裡對比,借此希望中外讀者對二十年來由 “聯歡”和 “聯謗”組成的文化二元結構產生一點懷疑,開始認識到那未必是中國文化的真正魂魄。
新版內容與舊版相比,全新和改寫的篇目達到三分之二以上。新版刪掉舊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經典篇目全部經過改寫、修訂。諸如新的《牌坊》一文,余秋雨運用以往罕用的劇情寫法,將“烈女與空墓”這一線索大加渲染,將一個原有的文化反思篇章用新穎的懸疑筆法,脫化成一個意蘊繁復的戲劇故事﹔而《道士塔》新篇,作家運用大膽想象和適時的“穿越”,將敦煌經卷的命運植入現代性拷問,運用更豐富的史料和更恢弘的思索,走出了20年前作家國族情懷的簡單回旋,使得著名的“王道士”故事視野更寬闊,歷史合理性更令人信服。余秋雨在序言裡說:“在讀了很多很多書,經歷了很多很多災難之后,我終於驀然醒悟,發現一切文化的終極基准,人間是非是最后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從此,我的腳步再也不會蹈空凌雲,我的文筆再也不會高談闊論,我的思緒再也不會離開蒼原蒼生。”
新版的另一個用意是為區別盜版。余秋雨說:“《文化苦旅》盜版的數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即便是我的朋友們,也都捧著我的盜版書,信著我的假生平,聽著我的假傳聞,卻又寬容了我。我自己連解釋一句都覺得不好意思了。”而今,余秋雨以新版裡的真實信息來証明了那些盜版書裡的虛假內容。(蔡 岫)
秋雨語錄
藝術最佳背景
不是金色是黑色
中國的文人學士鄙視貧窮,又鄙視富裕,更鄙視商業,尤其鄙視由農民出身的經商隊伍。他們喜歡大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卻從來沒有把“興亡”兩字與民眾生活、社會財富連在一起。
最高貴的藝術,未必出自巨額投入、官方重視、媒體操作,相反,往往是對惡劣環境的直接回答。藝術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
我在二十幾年前便辭去一切職位,孤身投入曠野。由於辭得干淨,我走得很遠很遠。路,就是書。從學術上說,我是從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