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防線》說的是一個“別惹老爸”的故事。為了保護女兒安全,緝毒警察布羅克在臥底成功擊破一個販毒集團案后,選擇了遠走他鄉,在小鎮幼兒園,女兒反擊了欺負她的胖男孩,竟因此引起毒販余孽追殺。當危險逼近女兒時,布羅克的戰斗本能被激發。
在這個商業性很強的故事背后,有一個耐人尋味的背景,影片對小鎮文化進行了鋪敘,“這兒的人記仇”,布羅克的本地朋友數次這樣警告他。影片對小鎮人情的冷漠描寫有些出人意料。以往我們在大銀幕上所看到的,多是小鎮人團結友善、厚待來客的一面。史泰龍選擇如此編劇,不知是出於故事需要,還是想順便揭露一下小鎮的另一面。
小鎮有好人,女兒在學校的女老師明白是非,對布羅克和女兒給予了溫情的照顧,幫助布羅克運送木板的本地朋友也有著厚道熱腸。在好人的映襯下,統治小鎮的本地毒梟蓋特和他的打手們,則讓小鎮籠罩在野蠻氛圍裡。
就在觀眾擔心老爸的家園防線就要被毒販余孽攻破時,蓋特的姐姐瞬間轉化成了一個知道懸崖勒馬的好人,她阻止弟弟停止參與殺戮,腹部還挨了一槍,但看到這個鏡頭,觀眾會不由鬆一口氣——由姐姐所代表的小鎮形象得到了糾正,人性的底線並未被突破,小鎮上的人們仍然不願意陷入罪惡。
這一點在小鎮警長身上也有體現。本來警長與蓋特也有見不得人的交易,甚至充當著蓋特保護者的角色,但在黑幫毒販大肆侵入小鎮后,警長參與到了對毒販的緝拿和槍戰后的善后工作,同樣,他也守住了自己的職業底線。
觀眾會被斯坦森的耍酷形象和利落拳腳所吸引,而忽略影片對角色性格的描寫。電影開頭毒販姐姐一家三口的糟糕精神狀況,容易讓人聯想良多,比如小鎮底層人的精神與生活壓力等等。但在布羅克替女兒作出道歉之后,姐姐一家還是選擇了和解,這讓人感到欣慰,人與人的關系,可以在友善的舉止下得到改善,那麼小鎮的社會人情根基就不會遭到破壞。如果想在欣賞打斗場面之余多點思考,不妨體會一下大編劇史泰龍的良苦用心。(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