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風箏最早出現於春秋時 因軍事需要產生

肖鴻

2014年03月18日07:15    來源:燕趙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風箏最早出現於春秋時 因軍事需要產生

  風箏,古稱紙鳶、紙鷂、鷂子。

  據古書記載,風箏的出現,最初是由於生產和軍事的需要,相傳春秋時代的公輸般就曾“削竹為鷂,成而飛之”,以偵察宋城。在唐朝趙昕的《息燈鷂》、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歐陽修的《新唐書·田悅傳》中都有風箏與軍事相關的故事。后來由於以木制鳶質量過重,人們便用紙來代替木料制作風箏,稱其為“紙鳶”。五代時李鄴在宮中放紙鳶時,還在鳶頭栓上一個竹笛,經風一吹,聲似箏鳴,遂叫“風箏”。

  春風習習話風箏

  不過,那時玩風箏還隻限於皇宮和貴族的府第,直到北宋以后才逐漸在民間普及開來。這時,風箏也已開始由軍事偵察、通信聯絡、救生、求援,向體育、娛樂和游戲等方面發展。然而,風箏大盛於朝野上下,還是在明清時期。“江北江南紙鷂齊,線長線短問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任騎中弄笛兒。”便是明代大畫家徐謂在《風鳶圖詩二十五首》裡最有名的一段。清代高鼎也賦詩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最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不僅對風箏的研究到了出神入畫的程度,更是一位扎繪風箏的行家裡手。由他所撰的《南鷂北鳶考工記》就對八十余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工藝和技法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在他的傳世名著《紅樓夢》裡更有多處談到了風箏。書中除了寫出大量的畫訣之外,還提到彩繪時要“五易其趣”、“不必拘泥”、“力求淡雅”、“不宜過艷”、“艷而不厭、繁而不煩”……此外還有牽帶小型器樂、燈籠、爆竹之類的另類風箏,以使世人得見“天際頻傳征鼓樂,雲端隱聞絲竹聲,花雨陳洒仙凡路,紅燈遙映碧霄空。”

  風箏大體分為硬膀和軟膀兩大類。從式樣上分,可分為三種:動物類,如蝴蝶、蜈蚣、青蛙等﹔人物類,如孫悟空、仙女、胖娃娃等﹔器物類,如扇子、星星、白菜、花籃等。有的風箏還拖有一條長尾巴,既起平衡作用,又作裝飾。就風箏工藝來講,以北京和天津的產品最佳。北京風箏多為單層,做成蜻蜓、飛鳥形,色彩較天津更為濃艷,對比也越發強烈,中間色多用白,靈巧,輕快,另具一格。曹雪芹的同宗六代孫曹儀簡專做高檔風箏。哈國梁、哈長英、哈奎明到哈亦琦四代人,以做“沙燕”著名。另有“風箏費”等諸家,形成了北京風箏百花齊放的局面。

  天津風箏大多為組裝形,可以拆裝折疊。清道光年間,有朱竹渲等三位愛玩風箏的文人一同改進了風箏的制作方法。如以絲線代替一般的紙捻﹔將飛禽頭、翅、尾等部位分扎,放飛時以翎毛管連接起來,並且講究以紙漿扣模做出立體的禽首。正如曹雪芹影響了北京風箏工藝水平一樣,朱竹渲等也對天津風箏特色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天津“泥人張”同等著名的“風箏魏”創始人魏元秦(公元1872∼1961年),16歲到“天福齋”扎彩鋪當學徒,從蔣稻學扎彩,因做“鑼鼓燕”風箏成名。1915年,其作品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銀質獎章,名傳國外,為祖國爭得榮譽。“風箏魏”吸取楊柳青年畫中富有象征意義的題材,又採用了天津伊德元剪紙夸張省略的藝術手法,設色中用大紅大綠不多,多用粉紅、淺綠、天藍、淡黃等色進行對比,明朗而清新,極適於風箏放到幾十米高的地方時,配上藍天白雲由下面仰望時的獨特效果。

  另外,江蘇南通的大板鷂也別有風情。其大至丈、竹架繃土布、彩繪、鷂尾栓粗草繩2至3丈,風箏上布滿用大小葫蘆、竹管、白果殼、栗子殼、鴿蛋殼、花生殼等材料做的哨子。大葫蘆音響如琴、蛋殼其聲清脆,二、三十排哨子,計約200多組,分高中低三個聲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音程體系。如萬馬齊鳴、回蕩蒼穹。此板鷂須十余人同心協力才能將其送上天空。

  山東濰坊素有“風箏城”之稱,早在明代風箏就已進入興盛時期。自清代中后期,每到清明節前后就成為有名的風箏市場。小詩:“風箏市在東城牆,購選游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排成行。”反映了當年市場的繁榮。濰坊風箏中一類出自文人之手,彩繪雅致,另一類出自民間藝人,他們吸收楊家木版年畫的特點,構圖飽滿,色彩鮮艷。如今,濰坊的國際風箏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外國風箏高手和游人,風箏已成為開展國際經貿交流的媒介。風箏不僅是民間工藝品和玩具,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起到特殊的作用。天文學家曾把溫度計系在風箏上,測量高空溫度﹔科學家富蘭克林在雷中放風箏,証實雲中帶電,進而發明了避雷針﹔意大利無線電發明家馬克尼用風箏引線代替無線電天線,使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報實驗成功﹔美國萊特兄弟用風箏研究飛行,終於制成第一架使用內燃機的飛機等等。難怪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作出的一項重大科學發明。

  現在,風箏的制作和收藏活動已遍布世界。有一個被稱為“風箏賬篷”的風箏,長36米,寬16米,面積達550多平方米,需80多人才能使它騰飛。2005年2月15日,作為“二月哈拉節”活動的一部分,科威特城在市中心旗幟廣場放飛了一隻以科威特國旗為圖案的,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風箏。該風箏長42米,寬25米,在天空的總體積達950立方米,打破了此前633立方米的世界紀錄。而世上最小的風箏在一隻火柴盒內容身都綽綽有余,長隻有25毫米,寬24毫米,絕妙之處需在放大鏡下才能看清。

  位於日本東京的一個風箏博物館頗具特色。這裡共收藏著中國、尼泊爾、基斯坦、印度、朝鮮、泰國、牙買加等國的各式風箏30000多個。日本國江戶時代的彩繪風箏,圖案華麗,有浮世繪風格﹔尼泊爾的風箏上有釋迦牟尼像,意為祈求來世幸福﹔泰國的風箏成雙成對,表示男女嬉戲﹔牙買加的風箏用削細的竹棍和椰子葉脈做骨架,貼上紙,用扯開的布扎尾,顯得朴拙而有南國情趣。

  然而,被列為世界第一流的風箏博物館,座落在山東濰坊白浪河畔。這座外型像一個巨大的龍頭蜈蚣、佔地13000平方米的博物館,設10個展廳、4個分館,收藏和陳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以千計的風箏珍品。這4個分館為綜合館、中國館、濰坊館、友誼館。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