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杭州平遠裡建筑群"修舊如舊" 再現民國裡弄風貌

陳書琪 房宣

2014年03月20日10:49    來源:今日早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杭州平遠裡建筑群"修舊如舊" 再現民國裡弄風貌

  時值陽春三月,陽光和煦,清風拂面,身處整修一新的平遠裡建筑群,感受著具有獨特裡弄風情的民國時期民居,別有一番滋味。“平遠裡建筑群保護整治工程一期已完成施工驗收,工程一期主要涉及15個牆門,遵循“修舊如舊”原則,通過拆除后期的違章建筑,恢復原有的建筑格局和裡弄式的風貌。”杭州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如此介紹。

  沿著浣紗路往北,過解放路口再走150米不到,往右一拐,便到了平遠裡。平遠裡歷史建筑群建於20世紀20年代,系民國年間典型的西式聯排二層裡弄建筑,高聳的拱門入口,石庫門建筑一幢挨著一幢,彰顯著濃濃的民國風情。2007年,平遠裡歷史建筑作為杭城近代裡弄建筑的典型之一,被杭州市政府列入第三批歷史建筑保護名單。

  15個牆門恢復民國建筑風貌

  平遠裡建筑群共由平遠裡2-18號17個牆門組成,每個牆門的門楣上都有精美的山花和雕刻,建筑內部有亭子間及天井,二樓設有露台。整治項目實施前該歷史建筑群內共有119戶住戶,由於居住密度大、使用強度高,房屋普遍存在屋面滲漏、木結構霉爛變形、立面風貌破損、室內格局更改較大、配套基礎設施不全等一系列問題。為有效保護、修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經過相關部門的批准立項,杭州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中心組織啟動了平遠裡建筑群保護整治項目,並於2012年6月份正式進場施工。

  整治工程一期主要包括拆除天井、露台、周邊巷道等部位的后期違章搭建,全面恢復裡弄住宅的原有空間格局﹔對坡屋頂、外立面、牆體、樓地面、入口山花、門楣等特色部位進行保護性修復,恢復青灰色或白色牆面,修補、補配原有門窗﹔更換糟朽、霉爛且無法承重的木柱、木梁、樓格柵等構件,校正歸位一些傾斜的、脫榫的梁架等,對尚能發揮結構功用的木結構和構件,通過防虫、防腐、墩接等措施予以保留使用,結合局部加固等方法提高建筑結構的安全性﹔結合現代居住、使用等功能要求,增修木樓板,重做一層室內地面,增設雙層窗、雙層木板壁、防潮層,設置消防設施設備,更新水、電、廚、衛等基礎設施……

  應用新技術開展節能試點工程

  整治工程結合浙江省木、磚木結構老舊房屋節能改造研究課題,在平遠裡10、12號2個牆門開展了節能改善試點工程,通過對建筑屋面、門窗、牆體、樓地面等部位的綜合改造和節能處理,在保持和延續房屋風貌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老舊房屋的節能環保性和居住舒適度。

  在歷史建筑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杭州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中心一直進行著探索創新。如,針對歷史建筑“外衣”,啟動了“歷史建筑外牆表層修復技術”科研項目,對清水磚牆、水刷石、水磨石、干粘石、水泥拉毛和水泥(石灰)砂漿等各類歷史建筑外牆表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護修復流程,主要涉及實地病害勘查、實驗室分析檢測、現場修復施工、事后效果評估等方面內容,該項目順利通過省住建廳的評審驗收﹔立足歷史建筑的安全使用,啟動歷史建筑電器火災智能預警平台建設,首次引入物聯網技術,在歷史建筑上安裝智能通信設施,依托專業技術和網絡平台,實時監測建筑內用電現象,即時獲取短路、過載、漏電等危險用電情況,在郵電路16號、郵電路8號、裡仁坊巷17號、馬市街175-177號、覺苑寺巷19號、環城東路16-1號等6處歷史建筑進行試點工作,為優化歷史建筑管理模式,提升歷史建筑火災防控能力打下了基礎。通訊員 陳書琪 房宣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