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定宏
照片記錄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南京市民蔡定宏先生十幾年來,痴迷於老照片的收藏,目前所收藏的老照片,保守估計已經超過七萬張,他花費十余年,將這些從清末到建國后的老照片分門別類進行了整理,反映了南京的百年變遷,社會各層面的變化,堪稱最全的南京影像資料。
揚子晚報記者 李沖
分門別類,反映南京百年變遷
“消失”的橋在這裡留下記錄
近日,南京市民蔡定宏先生在網上發帖,決定將家藏的多張老照片組建的“老照片俱樂部”向社會公開發布,歡迎大家交流。蔡先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畫家、喜歡雕塑等,這些照片都是他從十幾年前開始收藏,逐漸積攢起來的。
在蔡先生位於朝天宮古玩市場的工作室,揚子晚報記者見到了正在悉心整理老照片的蔡定宏,在四樓一個面積約十平米左右的小房間裡,擺滿了各種老照片,其中一旁的書櫃裡,是整齊碼好的厚厚文件夾,是各種類型的老照片合輯。
比如標注著“夫子廟、鼓樓、莫愁湖”等詞語的文件夾,裡面裝的南京各地標各時期的變化,如夫子廟、玄武湖、莫愁湖、新街口以及鼓樓等各時期各角度的照片。蔡定宏收藏的老照片中,有四十多張已經消失或者舊跡難尋的老橋,這些老照片展現了曾出現在南京城內的木板橋、鋼鐵架構、石橋等不同式樣和結構。
另外,這些橋的文字介紹將每一座橋的名字、地址和概況記錄下來,給人一種穿越感。而被其奉為“珍品、孤本”的“長江大橋選址之前照片匯總”等,在蔡先生看來,都無比珍貴。
11套課間操追溯到民國時期
這分門別類的資料夾,除了建筑和風光,還顯示了近現代以來南京人們衣食住行、各行各業的變化。比如在“車”的資料冊中,展示了不同時期的車,馬車、黃包車、驢車、殘疾車、拉板車、自行車,拿票領自行車、玩雜技專用自行車等,以及后邊的各式樣摩托車、助力車以及現在的公共自行車,此外,還穿插著各個時代的汽車等。除此之外,記者還看到了,“礦山、挖煤、中山煤礦資料管理冊”,“工業、化工、車間、機械、廠房”的標識,還有有關造船、造水泥船、碼頭、船工、船夫等的記錄。
前幾天,本報報道常州一小學取消了課間操的消息(3月20日A7版),引來社會很大關注。說到課間操這種神奇的產物,事實上,在蔡定宏的老照片中,也有詳細的記載。蔡定宏拿出一本標注為“課間操”的資料冊,裡面記載了各個時期不同的課間操老照片,蔡定宏說,南京在解放前曾誕生過兩套廣播體操,1934年和1946年,新中國成立后,至2011年,已推出9套廣播體操,這些從側面展現社會的變化,生活的進步和精神的變化。在上世紀不同時代的南京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做操的人不僅有學生,還有老師、農民、工人、社區居民、機關干部,做操的地點有學校操場、田間空地、街巷裡弄、公園綠地等,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全民健身運動。老照片中甚至有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眾人一起做操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動作、穿著等有很大不同。
蔡定宏告訴記者,這些已經整理好的老照片中,翻出一本,就能看出不同的歷史。
最初只是畫畫時
用老照片做素材
蔡定宏先生告訴記者,最初是九十年代末進行老照片收藏的。“當時,我喜歡畫畫、雕塑,因此,需要淘些老照片作為素材。”蔡定宏告訴記者,當時在北京偶遇了美籍華人劉香成老師,他說,拍攝不在於鏡頭、器材有多好,而在於能拍攝到那些能把握住時代脈搏的影像,這是紀實照片的精髓。“最初,選素材時,對紀實類照片也很有興趣,素材也多選自此,並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老照片的‘收藏家’。”
當年,蔡定宏轉遍東北、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地的老照片市場以及交易流通處,尋找老照片,以至於各地小販都認識他,並稱其“小南京”,漸漸地,他手中掌握的繪畫素材越來越多。“當擁有大量照片之后,我逐漸發現,這些紀實照片可以以管窺豹,濃縮的是社會的發展史,於是心中升騰起一種歷史責任感。”從有“覺悟”開始,他開始有意識地大規模收藏老照片。
由選用到痴迷,收藏家變成記錄者
和小販交熟
投入百萬元收照片
就這樣,蔡定宏成了收集原汁原味的紀實攝影老照片的“小南京”,在老照片收藏圈內被更多人熟識,那些小販知道后,每當到手罕見老照片時,會第一時間告知蔡定宏。“他們到南京來,也會第一時間聯系我。”蔡定宏告訴記者,
“以前是漫無目的,后來意識到藝術的歷史價值后,會主動而簡單地進行分類,比如,當時看到新街口廣場的照片,一直缺個70年代的老照片,那麼再度到市場上時,就留心去進行尋找,終於湊齊了各時期完整版。”
蔡定宏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在雕塑研究院當院長,自己會整理一些照片進行文章寫作,隨手一翻便到處是素材。“賣畫、工資以及稿費等,都拿去繼續尋找老照片,這些年沒炒房,沒買車,把所有錢都用在收藏照片上,目前投入已有幾百萬元了。”
為了更好分類
專門去查史料檔案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蔡定宏先生有著收藏老南京照片的獨特情懷,在掌握了大批量的照片之后,他的家中、工作室,存放著大量的老照片。為了將照片進行明確的分類,對於那些殘舊的,時代特征不明顯的照片,他還經常專程到史料檔案館去查閱資料,以求將其進行正確分類,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他說,這些泛黃的老照片,是寫實的“繪畫”,是歷史的真實記錄。
揚子晚報記者在蔡定宏整理的“資料冊”中看到,他都是先分好類,然后用膠帶、塑料薄膜等制作成照片夾,將照片分類,進行收集。“分類的過程很自然,將南京各個建筑、景點的照片分出來,或者將生活各方面、鍋碗瓢盆甚至民風民俗分出來,基本就是按照生活經驗來分。每個類別裡的老照片跨度都從清末到現代,有時候我也會拍攝最新的照片放進去。”
自己上陣拍照片
成為新時代記錄者
蔡定宏除了整理照片分類,還有一個與老照片收藏有關的活動,那便是去拍攝紀實照片。揚子晚報記者第一次聯系蔡定宏先生時,他正在浦口抓緊進行拍攝。“那一帶老街要拆遷了,我想趕緊趁拆遷前去做個記錄,再不去就來不及了,要將這個時期的房屋風貌、當地人的生活等進行記錄。每個時代的照片,都有每個時代的紀念。”
“這十來年,投入了大量精力,現在有時候覺得憑借我自己的知識已經無法駕馭這些老照片史料,希望有志於文化事業的文化界、學術界、圖書館、大學等各界同仁一起來想辦法,進行學術及交流研討,共同為這些老照片的保管和整理想辦法,共同研究開發這些老照片的歷史意義。”蔡定宏說,“保護祖國的文化歷史是一份厚重的責任,我希望能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因為擁有超多的老照片,蔡定宏所收集的照片數量之龐大,在圈內被人所熟知。“很多人都來我這裡查資料,有普通市民,前幾年斯坦福大學的學者還有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們也曾到這裡尋找過資料。”
蔡定宏告訴記者,因為紀實攝影中所顯示的是真實的歷史,所以具有很大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有很多人到我工作室來,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取長補短,進行文化交流,對我而言,也是一種厚重的歷史責任感。”
現在保守估計,家中已經七萬多張老照片,目前整理好的這些門類,隻有三分之一左右,還有大批量的照片處於散亂無整理狀態。“每一類照片,都能讓人看到一段特別的歷史。”蔡定宏說。蔡定宏告訴記者,現在家中、工作室裡的這些待整理照片,預計全部整理完畢還需要兩年的時間。
圖片由蔡定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