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代》被批“傷風敗俗”
日前,由美國電影協會(MPAA)統計的2013年全球電影市場數據、由中國文聯組織編寫的《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相繼發布,顯現出當下中國電影有票房數據的絕對值攀升之喜,亦有電影質量跟不上、觀眾觀影習慣跟不上之憂。
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額達36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2013年國產電影亦表現十分搶眼,一系列中小成本、現實題材影片的崛起,有效地實現了對好萊塢大片的逆襲……但《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也指出了去年小成本影片突出的敘事弱、內涵弱、人文關懷差的問題,還直截了當地痛斥了電影《小時代》的“傷風敗俗”。
票房漲了,習慣還沒
2013年全球電影市場數據顯示,全球電影票房在2013年達到了359億美元(2230億人民幣),全球銀幕數135000塊。中國的銀幕數是18195塊,佔全球總數的13.5%。2013年3D電影的北美票房下降了1%,但全球票房上升了1%。和其他產業比起來,電影產業的產出並不算高。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電影在其中的表現。佔世界人口總數僅5%的美國(3.53億人口)和加拿大(0.34億人口),年電影票房產出109億美元,佔到全球市場的30.36%﹔票房居全球第二把交椅的中國,年票房36億美元(218億人民幣),佔全球市場份額超10%,飛速超越了第三名日本的24億美元,但和第一名還是有相當差距。據悉,2009年,中國的票房隻有62億人民幣(不到10億美元)。
然而,按年人均票房來算,澳大利亞人最愛看電影,2300萬人口產出了11億美元,人均年票房近48美元,而北美人均年票房是30.88美元,在全球居第二。其次是韓國、英國、法國、瑞士、瑞典、荷蘭、德國。在票房前21個國家和地區裡,中國年人均票房倒數第二,印度墊底。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票價並不便宜,在全球市場都算前列,這說明中國人還遠不算是愛進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群,觀影習慣的培養,並未跟上電影票房的增長速度。
數量有了,質量不高
同時,由中國文聯組織編寫的《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指出,2013年,中小成本影片雖然在票房數字上攻城略地,但在創作質量上並不高。電影藝術報告主持人、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康健民表示,2013年的中小成本影片創作在敘事方面,暴露出缺乏敘事“原型/原創”特質,敘事風格不統一,敘事類型化特質不鮮明等問題﹔推出的青春題材影片數量不少,但藝術質量上佳的不多。該報告指出,《一夜驚喜》、《分手合約》等“小妞電影”多借鑒美國同一類型片的“模板”加以本土化的情節改裝,在藝術氣質上還存在不協調之感,作品直指人心的情感感染力被削弱。《北京遇上西雅圖》雖然涉及“小三”、月子中心等敏感問題,但影片僅止步於題材的噱頭,缺乏真切的現實感與人生感﹔《中國合伙人》在表達勵志、圓夢的主題中,僅僅觸及世俗的道德拷問與世俗化的情懷感動,並未能深入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中,揭示復雜人性的嬗變、書寫對人性的批判。
報告更嚴厲批評《小時代》的“傷風敗俗”,稱該片以物質化夢幻的“現實”替代了厚重復雜的真實現實,以扁平化、符號化、庸俗化的人物形象膚淺地詮釋友情、愛情和青春,使影片內涵呈現了某種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上的偏頗。另一方面,報告也指出了一些藝術創作上可圈可點的電影,稱《大明劫》、《蘭亭》、《愛·回家》、《美姐》等影片具有較高的藝術品質,可惜都在市場上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