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我有幸隨代表團訪問以色列,參觀了久負盛名的基布茲——土地公有、按需分配、人人平等、過集體生活,這種大同社會千百年來對世人有著異乎尋常的吸引力。基布茲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是農業集體社,是其中的一個具體樣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基布茲的美好景象在腦海中越來越生動,也帶給我越來越多的啟示和思索……
基布茲凝結著猶太民族的智慧,是一項非凡的創舉
以色列的基布茲萌芽於上個世紀初,興盛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並延續至今。其出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公元70年羅馬大軍攻陷耶路撒冷,從此以后,猶太民族流落於世界各地,但他們始終懷抱著復國的夢想。一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奧斯曼帝國解體,英國托管巴勒斯坦地區,特別是世界范圍內掀起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高潮,使猶太復國主義者制定了新的、得到各方更多支持的實施方案。建立基布茲,成為猶太復國主義者們具體又現實的復國路徑之一。
同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聚集到這塊土地的猶太人,很多來自法西斯鐵蹄下的蘇東地區,與社會主義的集體農庄有著天然聯系。他們把集體農庄的辦法應用到了這裡,設立了集體所有制的基布茲和合作社性質的莫沙夫,向沙漠要土地和果實,在沙漠中求生存和發展。
早期的移民也曾“單干”,但在實踐中逐漸意識到隻有團結起來,通過集體的力量,集眾人之所長,才能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特別是在周邊還有著敵意和威脅的情況下,基布茲、莫沙夫對於安置移民、組建軍隊、組織防務等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作用。有人就說,“沒有基布茲,就沒有以色列”。即便是今天,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們的落腳點往往是基布茲。僅從基布茲為以色列輸送了幾位總理和為以色列的農業撐起大片天下的業績看,基布茲和莫沙夫就是一種成功的創舉。
無論是早期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們,還是以色列建國后的領袖們,他們在一個資本主義外部環境和國家裡拓展和保留基布茲這種公有制的單位形式,表現了很大的智慧、勇氣和胸懷。
基布茲是一種歷史,又凝聚著活態的文化
百年滄桑鑄就了基布茲獨特的文化傳統。目前,以色列境內大量基布茲的住房、食堂、洗衣房、游泳池、電影院、學校等,形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成為以色列的一張張優美的文化名片,令世界各國的旅客流連忘返。基布茲在憂患中建成,面對種種艱難困苦,猶太人用不屈的意志和辛勤的勞動,在浩瀚沙漠中辟出片片綠洲。
參觀時,一位老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張幼小樹苗的照片,這是他年輕時親手種下的,現在已長成遮雲蔽日的參天大樹。我想,樹干裡流的不僅是樹汁,更是基布茲人的心血和汗水。基布茲在創新中發展,他們憑借創新求得了長治久安。起初基布茲大力發展農業,之后開始發展工業及第三產業,擴大海外投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享譽全球的滴灌技術也是基布茲的貢獻。
目前,滴灌技術、沙漠農業已經成為走進以色列的人們的必看項目,在全球資源日趨緊缺的背景下,這個項目顯得更加耀眼奪目。早期的猶太移民渴望擺脫法西斯的奴役和蹂躪,向往祖上的家園,走進基布茲,以此抱團、養護生命、維持尊嚴,往往是他們的不二選擇。
今日,基布茲的集體生活方式在資本主義環境下顯得彌足珍貴,基布茲的生活方式依然為世界各國的許多人所向往,盡管有些人離開基布茲,但每年會有大量志願者加入,經過一定時間的考核,經過基布茲所有成員的投票成為組織一員,在這個集體中實現自我。
基布茲是一種精神象征,具體機制要用改革的辦法完善
基布茲持守《聖經》“土地永不可出售”的戒律,實行集體所有制,一切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集體所有。基布茲實行個人生活必需品供給制度,在基布茲內部沒有商品,也沒有貨幣。基布茲建造了必要的生活設施,盡量滿足各個成員的基本需求,服裝統一配給,有免費的公共食堂,有獨立的住房,有統一的兒童撫養處與學校。基布茲一切權利平等,管理人員由全體成員選舉產生,加入或退出基布茲皆有個人自由。基布茲堅持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有勞動能力的成員必須勞動,無勞動能力的成員受集體所養。這樣的景象非常美好,與中國的“大同”之世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是,進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基布茲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從政府到民間,再到基布茲自身,都採取了改革措施。他們調整經濟結構,公有房產折價賣給個人,土地“包產到戶”,水電收費,改變管理方式,工作與收入挂鉤等,逐漸取得了成效。
據有關人士介紹,以色列300多個基布茲改革的步伐和狀態各不相同,從總體上說,基布茲堅持著基本原則,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基布茲的再創業、再發展,是在一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裡發生的,包含著以色列人民對歷史的禮敬、對品牌的呵護,包含著以色列人民對未來探索的勇氣、對精神信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