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曉風書屋的一層是書吧,免費提供書刊閱讀,同時兼營咖啡、果汁、簡餐、西點、茶飲,客流量較大。 張羽 攝
為了提振人氣,書店的經營模式更多元,出現了“雜志隨喜付費”。 張羽 攝
二層是圖書專場,延續原來的經營風格。 張羽 攝
23日是第19個“世界讀書日”,喬遷新址的“曉風書屋”在試營業半個月后正式開張,迎來不少讀書、購書之人。
這間新“曉風書屋”位於福建漳州府埕特色文化街,是謀求轉型后開的首家門店。此前,經營者許星將漳州的3間書店全部關閉,“濃縮”成現在的1家。
在店租猛漲、電商崛起的雙重夾擊下,曉風的轉型勢在必行。許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人們的消費觀念在改變,上門買書的人少了,但店租、員工費用卻節節攀升,原來的經營模式難以維系。
穿越回十多年前,這間漳州首家民營書店,不僅在當地辦得紅紅火火,還走出了漳州,進入全國人們視野,一度上了央視《讀書時間》排行榜前列,倪萍、趙忠祥、崔永元、白岩鬆、余秋雨、余光中等名流,紛紛到漳州曉風簽名售書。
“那時候很多在新華書店買不到的書,在曉風都找得到。”漳州知名退休老記者沈遙通回憶說,曉風把市民很難買到的社科類圖書、西方文化書籍、學術圖書購進、售賣。“可以說,曉風書屋是漳州第一家敢於‘吃螃蟹’的民營書店。”
十多年后,風光流轉,曉風書屋從高峰時期的全省19家門店,銳減到現在的5家,除了漳州這家外,福州、廈門各僅剩2家。
為了能夠讓曉風繼續堅持下去,許星和他的團隊考察、借鑒了台灣“誠品書店”等成功運營的案例。記者看到,新曉風書屋分為二層,一層是書吧,免費提供書刊閱讀,同時兼營咖啡、果汁、簡餐、西點、茶飲,客流量較大。二樓的圖書專場則較為冷清。
“現在是一個新的嘗試,與原來最大的不同,讀者有了更多選擇。”盡管現在嘗試多元化經營,但許星仍堅持,“書店最重要的還是書,以書為媒介,書是主要的靈魂。”
許星說,網上購書無法體驗在實體書店淘書、購書的樂趣。“希望能把文化氣息,留在店裡。”
新嘗試初步有了起色。“試營業半個月來,人氣旺,單純買書的人少,但營業額上去了。”這讓許星多了幾分信心,“計劃在漳州再開一家,相信轉型是可以成功。”(完)